近来“国光石化”案引发台湾“政坛”人物关切,苏贞昌与蔡英文皆表达反对立场,马英九亦前往彰化关切。美国马里兰大学博士候选人陈颖峰今日在台湾《联合报》刊载评论指出,对比苏贞昌和蔡英文此次的做法,谢长廷的“统合规划”更值得借鉴。其实真正的政治人物,与其关切少数个案去留,不如建立负责的决策体制。
社论摘编如下:
这次“国光石化”事件,苏蔡两人的反对立场,其实与陈水扁当年反核并无二致,这种行为,除了消耗社会运动的能量外,更是大开民主倒车,因为这种决策模式,是以政治人物的权力凌驾业者与地方居民,把利害当事人排除在决策圈外。
从历史观之,苏蔡两人对于环保的立场显然相当摇摆,但在“国光石化”与“中科”争议中,问题并不是出在他们是否从开发主义中觉醒,更严重的其实是他们对于“反对多元民主”的心态。
在他们担任“行政院正副院长”的任期中,两人对“环评”中的“民主决策”程序皆感到相当不耐,动辄打压草根人士参与决策。因此,苏蔡如果真心对过去支持“中科”与“国光石化”的立场感到悔悟,应该要从建立多元的决策体系着手,而非又把决策权揽在自己手里。
在“国光石化”案中,值得借鉴的是谢长廷的作法,在2005年谢长廷责成台湾“永续发展委员会”评估“台钢”与“国光石化”两案,他并以“永续会”的决议为主体,裁定碳排放与水资源必须要获得妥善解决,台湾“有关当局”才能支持该两案。当时的谢长廷做到了“统合规划”与“尊重审议机构”,跟后来的苏贞昌、蔡英文、吴敦义以政治力催逼当局效能的手法,可谓高下立判。
负责的政治人物,关切的是建立可长可久的制度,不是为少数个案发声;苏蔡两人反对“国光石化”案,只说明了他们对于石化业的立场有所转变,但这两人的“反民主立场”是否有所转变呢?
[责任编辑:张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