纷扰多年,早已成为台湾政坛喧嚣焦点的“12年国教课纲微调”案,即将于8月上路,新一波战火再度点燃。先前课纲争议集中在历史与语文,近来更延烧到公民与社会。台湾《中国时报》30日社论指出:课纲微调争议涉及当下台湾所有政治纷争的核心:我们究竟要建构何种史观?面对争议延烧,社会各方有必要深入探究,“府院党”也要慎谋能断。
反对团体有一套完整的抗争策略,先将台当局“教育部”课纲微调定位为“黑箱”微调,在程序正义上先否定掉“教育部”版微调课纲,进一步诉诸台湾民族主义情绪,指控“三民版”高中公民与社会教科书去掉了“白色恐怖”的篇幅与“二二八事件”历史插图,却增加了“中华传统与文化”相关内容。更极端的抗议团体“台湾主体课纲联盟”更喊出了“拒绝中国殖民课纲”、“制定台湾主体课纲”的诉求。左一句黑箱作业,右一句殖民主义,“教育部却”只在官僚作业技术面做出澄清,在媒体攻防战上已经先落居下风。
雪上加霜的是,在法律程序上,台当局“教育部”立场也很难堪。台湾人权促进会等团体认为“教育部”微调课纲的决议过程没有充分公开资讯,决策过程不合理、不合法,行文“教育部”要求提供相关的会议纪录、表决名册、委员名单等资料。“教育部”认为部分资料得不公开,台权会便提起行政诉讼,日前台北高等行政法院判决“教育部”败诉,更加深了课纲微调“黑箱作业”、“缺乏正当性”的恶劣印象。民进党执政县市也决议未来将延续使用旧课纲,拒绝微调后的新课纲。事件发展至此,政府的课纲微调似乎已经一败涂地,不但是“法院认证”的黑箱课纲,更是去台湾、反民主的罪人,在执行上也难上加难。然而新课纲是否真的如此不堪?
首先还原事实真相,所谓删除“白色恐怖”与“二二八”的争议,只是在公民与社会课程“人与人权”主题下,将“白色恐怖”、“二二八事件”和“纳粹大屠杀”等例证删去,原因在于历史课程中已经详述相关历史事实,不再重复。微调后的历史新课纲,不但没有删除“白色恐怖”,反而将其由“说明”之栏位,提高到“重点”的栏位,表示对此阶段历史的重视。要说教育当局意图湮灭“白色恐怖”等历史,恐怕是过甚其词。
其次,公民与社会课纲中的“多元文化社会与全球化”主题里,在维持原来重视多元文化理念的同时,增加了“台湾社会具有浓厚的中华文化传统”、“说明台湾社会所具有的中华文化传统”。另外,在“政治与民主”主题中,增列了“陈述我国宪法的立国精神与宗旨”,在“台海两岸关系的演变”主题中,则是把“台湾的中国政策依据”,改成了“我国的大陆政策依据”等等,反对者皆认为是“去台湾化”、“再中国化”。
悲哀的是,在新课纲的争论过程中,除了见到“教育部”冗长、繁琐的新闻稿,和事务层级官员的苍白无力辩驳外,完全看不到台当局政府、看不到“内阁”团队强而有力的论证与回击,非但让事实真相淹没在口水之中,更看不到、听不见本于“护宪、合宪、行宪”之大义名分,而做出的立场捍卫和理念辩论。回顾陈水扁任内,从“总统府”、执政党到“行政院”全面捍卫当时“教育部长”杜正胜建构“同心圆理论”的“去中国化台独史纲”,国民党能无愧乎?
教育当局使用“微调”字眼,就是有降低争议、回避质疑的用意,显示其缺乏面对争论的格局、勇气与能力。若从“中华民国宪法”精神出发,课纲需要的不仅仅是微调,而是明确的改正。改正决不是细微的行政程序,也不是繁琐的学术论证,而是理念、精神与历史的捍卫与贯彻,这是真正属于大是大非的课题,也是拨乱反正的要务。
从台湾教育当局到“府院”高层这种缺乏堂堂正正立场说明、坚定有效政策辩护的心态与作为,已经注定课纲微调不但将是一场空,更反而引火自焚。马当局执政近7年,在课纲改正上起步缓慢,推行艰难,如今更有胎死腹中之势,怎能不令人扼腕、浩叹?
不得不让人质问:台当局、“内阁”是否还有施政能力,还是早已成为僵尸?在课纲微调案存亡关键时刻,我们期待社会冷静思考,台湾的前途究竟是要发扬中华文化传统、连结中国意识、保留逐鹿中原机会的“开阔的台湾人史观”,或去中国、与中共对立的“台湾民族主义史观”。
[责任编辑: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