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结束今年的金曲奖,从上海姑娘李娅莎到林忆莲,话题特别多。台湾《联合报》今日发表社论指出,我们如果不要小看流行音乐,也就不能小看金曲奖。若从今年金曲奖主题“前瞻、开创”来看,这些话题其实都具有指标性意义,希望能为台湾的流行音乐激荡出一个新的方向。
社论摘编如下:
每年的金曲奖,不但现场热闹,事后也往往余波荡漾,有人惊喜,有人炮轰。今年金曲奖的话题特别多,从上海姑娘李娅莎夺走台语歌后,到林忆莲被有些人视为“怪歌”的实验性作品“盖亚”拿下多项大奖,乃至于节目主持人陶晶莹在典礼上有感而发。若从今年金曲奖主题“前瞻、开创”来看,这些话题其实都具有指标性意义,希望能为台湾的流行音乐激荡出一个新的方向。
台湾的流行音乐,在华人社会有“领头羊”的角色,且比起电影、文学等其他领域,更有穿透性地表现出领头的实力。如早期的邓丽君,连大陆土地都未曾踏上去,即风靡大陆;实力派老将如蔡琴、费玉清,至今活跃于大陆市场;甚至于周杰伦、蔡依林、王力宏、张惠妹这一辈,个个都有独领风骚的地位。这使得流行音乐在代表台湾的“文化软实力”,或曰文化创意产业当中,具有格外的利基,是我们应当重视珍惜的。
流行音乐产值庞大,在一个耀眼的歌手,或一首畅销的歌曲MV背后,要有相当巨大、分工精密、且专业性高的产业环境去支撑。美国政府的经济分析局最近宣布,从今年7月底开始,要将娱乐业、文学、艺术性产业的研发费用,视同以往对电脑软体的投资一般,共同列作“智慧财产生产”项目,计入GDP。《华尔街日报》有一篇文章对此分析解释:“没错,Lady Gaga的歌有功于GDP”,重点不只是Lady Gaga的音乐会售票可“增加内需”,而是投资于电影和流行歌曲的经费效应,完全可类比于对开发新药品或智慧型手机的投资。这个产业的经济潜力有多大,可见一斑。
我们如果不要小看流行音乐,也就不能小看金曲奖。金曲奖或许不像文艺奖那样地位望重士林,令人仰之弥高;但就像今年评审团总召集人倪重华一再强调的,金曲奖也不是“流行音乐排行榜”,完全随着市场口味走。金曲奖如果敢标榜“前瞻、开创”,那么评审给奖的那把尺,除了毋庸赘言以专业为准则之外,还要有一点“引领流行音乐方向”的任务感放在心里,而不是媚俗地完全随排行榜沉浮。从这一点而言,金曲奖被专业人士赞美为“长期建立的公信力是无形的价值”,值得期待。
也因此,对于今年的金曲奖,其实不必去计较歌迷所惋惜的“周杰伦怎么都没得奖”,几个看似意外的话题反而特别有意义。“台语新歌后”李娅莎,众人瞩目她的上海姑娘身分,、李娅莎就是结结实实地把台语歌曲这块耕耘好,也指出了只要站稳专业就能“无疆界”拓展市场的可能性。林忆莲与大陆制作人合作的专辑“盖亚”,也是同样道理,除了专业度无可挑剔,被乐评人赞美是“沙场斗智型选手”,金曲奖评审愿意鼓励她这种“挑战难度,挑战自己”的尝试,也可激励其他选手,在音乐路上不要只选择容易的方向去走。
相较于金曲奖本身的精采和评审公信力,颁奖典礼的节目呈现和现场转播反而显得很弱,每年都被观众痛骂的音效、导播功力等技术层面,没有什么改进,换哪一家电视台来转播都一样。这反映出台湾的电视业者缺乏外来刺激,好像守住特许执照即心满意足,失去了上进的动力。这也不是新鲜问题了,怎么样让台湾的电视界回到专精“专业”的轨道,不是轻松的任务。
台湾的流行音乐不但要继续往前走,而且应该更努力往外闯,希望金曲奖自诩的“前瞻、开创”不是一句空话。
[责任编辑:张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