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评论中心  >   海峡时评  >   文化社会

金曲奖:盛名之下的一场“闹剧”?

2012年06月26日 09:46: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第23届台湾“金曲奖”上周六平静落幕。《海峡导报》今日发表评论指出,对于此次评选,评价中出现最多的莫过于“闹剧”二字。“金曲奖”褒奖录音制品为己任的初衷,不得不以现场演出产生的商业和社会效应为衡量标准。这样的矛盾、尴尬,正是引起大家对第23届金曲奖质疑的一大原因。如今“金曲奖”被冠上华语乐坛最公正最有影响力的奖项,波及整个华语乐坛,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评论摘编如下:

  第23届台湾“金曲奖”在上周六晚上平静落幕,不知是因为大家都忙着过端午,还是结果实在太让人愕然,网络上相关的讨论直到昨日才慢慢燃烧起来。而评价中出现得最多的字眼,莫过于“闹剧”二字。

  其实这届“金曲奖”并非毫无精彩可言,Selina烧伤后S.H.E的首度合体,林忆莲、陈升、伍佰、莫文蔚这些老牌歌手的加持,甚至包括台当局“文化部长”龙应台的出席都受到关注。但在人们最关心的奖项分配上,五月天的独揽6奖,乱弹阿翔的爆冷,HEBE的出局……如此种种“不靠谱”,其实都找得到根源性。

  其实据导报记者观察,近3年来“金曲奖”接连有同一歌手大范围中奖的情况出现,从张惠妹到周杰伦再到这次的五月天。31个评委,审美品味却依旧有着小圈子的偏执,而总召集人的口味也占了很大决定因素。说白了人是你找来的,偏市场还是偏文艺总是和你趣味相投,不能完全代表普罗大众的喜好。比如本届总召集人李岳奇的口味就偏重创作系,所以蔡健雅第三次封后真是无足称奇。评审们的话语权决定了他们可以在大多数奖项的选择方面“考虑欠妥”,这就是台湾音乐小圈子审美的局限性所在。

  当然,在这个每个人都在谈论“唱片已死”的年代,“金曲奖”遭受冲击在所难免。尤其在台湾这种音乐市场本身不大的地方,实体专辑越来越少,独立音乐份额增加。歌手们更愿意参加越来越多的商演,让评审们的选择变得越来越有限。就拿五月天来说,近几年在不断巡回演出的路上创造了极高的商业价值,顺应全球流行音乐行业的大转型。但问题就在“金曲奖”褒奖录音制品为己任的初衷,不得不以现场演出产生的商业和社会效应为衡量标准。这样的矛盾、尴尬,正是引起大家对第23届金曲奖质疑的一大原因。

  设立之初是为了“鼓励和嘉奖台湾地区优秀音乐作品”,如今“金曲奖”被冠上华语乐坛最公正最有影响力的奖项,波及整个华语乐坛,盛名之下,其实难副。“金曲奖”怕的不是奖杯材质越发“易碎”,而是对歌手不再具有号召和鼓励的作用。古话说“大音希声”,一个奖项巧立名目皆大欢喜固然不好看,但若让后起之秀都看不到努力的指望,其存在的意义也就不复存在了。

 

浏览精彩评论 进入评论频道

[责任编辑:张洁]

海峡时评
深度幕后
七日视点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