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龙应台结束访港行程返台,6天里,其一言一行都成为媒体和民众追逐的焦点:港大演讲,千人礼堂座无虚席,有线电视现场直播……龙应台抵港掀起的这阵“龙卷风”,并无意外,头顶著名作家的光环,又曾在香港生活9年,龙应台早已蜚声香港文化和学界。
曾在港大任教的龙应台在演讲中说:“我以公务员身份看香港,走的行程都是我以前作为作家走过的路,但这次带着特定问题考察跟以前肯定是不一样的。”一语道出差别。作家变官员,现任台“文化部长”的龙应台,被观察的角度也自然变化。对港台文化交流、两岸文化交流的看法和设想,都是被关注的新内容。
“龙卷风”重回港大
以犀利文风被称作“龙卷风”的龙应台,每每谈到香港,总是展现出温柔与眷恋。2012年离开香港前的告别会上,龙应台发表了7分钟动情演说,数度流泪。她赠给在场的每个人一封亲笔信,信上写道:“写作室在柏立基学院,开门见山,推窗是海。山那边,有杜鹃啼叫,雨打棕榈;海那边,有麻鹰回旋,松鼠奔窜。我对香港,充满感恩。”
这次重回港大,虽是公众焦点,但她却仍有回家般的自在。在港大演讲,一上台她就开起了玩笑,看到好友林青霞在现场,直说“怕她说自己穿得不对”。
访港期间,龙应台曾不止一次地用“故事岛”来形容香港,她形象地打比方说,香港拥有100个装满故事的抽屉,也许有90个抽屉还没打开过。“这里故事多,是作家的创作天堂和创作处女地。”
2003年,龙应台应香港大学之邀出任客座教授,从台湾移居香港。一住就是9年,期间写成了《龙应台的香港笔记》,香港经历无疑是其品牌建设过程的关键一环。用“故事岛”来形容记忆中的香港,不脱文人本色。可当被问道“会否继续以作家身份执笔”?龙应台却坦言“有时间宁愿睡觉”,因为打了一份“临时工”,恐怕要离开公务员的位子后才会再写。
用文艺与香港交朋友
今年2月,龙应台离港返台,应马英九之邀,出任台湾首任“文化部长”。接棒之时龙应台即表明,与大陆和香港展开文化交流是未来首要工作。此番重回故地,媒体的一个重要观察点是:官员龙应台如何推动港台两地文化交流?
在港大以“我的香港,我的台湾”为题,龙应台讲述了她眼中的台湾和香港。凭借自己对港台文化的了解,龙应台认为港台两地具有鲜明的强弱互补,透过深度交流可以彼此衔接。“台湾与香港的文化交流,应该要更大胆、更深刻、更多元。”
上任伊始,龙应台即委派爱将和最理解她想法的文化行政专家李应平,来港出任光华新闻文化中心主任,推动港台交流和宣传台湾文化。此次来港,她依然强调希望光华中心发挥催化剂作用,透过这个平台,“用文化艺术的方式跟香港交朋友”,并希望未来可以进一步搭建与深圳、珠海和珠三角地区的交流平台。
与香港媒体茶叙时,龙应台表示,将以新的角度探讨建立港台文化交流机制的可能性,让港台牵手发挥区域合作的文化优势。龙应台在港期间,到民间团体参访,希望可以从两地具体的连结做起。“比方说,就两地民间艺术团体而言,台湾文创的优势在于有‘泥土味’。但面临最迫切的问题是产业链的建立和完善,怎样把文创转化为产值,这就要跟香港学工业精神。”
两岸用了解消除误解
推动文化交流,媒体关注龙应台的想法,潜台词是认同她不会只流于口号没有内容。这种认知大概与她曾经的为官“政绩”有关。
1999年,龙应台出任台北市文化局长。此后,她不再是只会批评的文人,而是负责任地把台北变得更美、更有文化。她不热衷于盖新房、拆老房,更重视“隐性”的文化建设。3年任内,她努力拯救老巷弄、名人故居以及老树木。因此,当马英九连任后公布“新内阁”名单时,龙应台的名字赫然在列,台湾各界的反应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与此同时,外界也看到,任命龙应台掌管文化部门,凸显马英九想要在文化政策上有所作为。
两岸关系敏感特殊,即便是文化交流也是如此。然而,在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两岸文化交流的状况又绝非两岸之事。龙应台访港,香港舆论同样观察的还有两岸部分。
12月3日,龙应台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面对两岸文化的差别,两岸都应该不遗余力地让对方了解自己,以此来消除误解。而龙应台履新后也多次表示,非常乐意进行两岸文化交流。
作家、官员,在龙应台身上的众多标签中,还有一个“外省第二代”。龙应台的父亲龙槐生原籍湖南衡山,母亲应美君生于浙江淳安,1952年在台湾出生的龙应台,名字融合了父姓、母姓和出生地。在推动两岸文化交流互动方面,龙应台或许有更多的记忆和故事可以为证。(记者 李炜娜)
[责任编辑:张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