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为配合鼓浪屿申遗进程,治理整顿小组展开“申遗大整治”,对脏乱差的店面以及占道经营的小贩进行“包抄检查”。这一行动让“鼓浪屿申遗”的议题再次醒目地出现在公众的视野,而报道中小贩“撒泼咬人、耍赖堵车”,照片中执法人员手上被咬的牙印赫然在目,视之令人心情复杂。
鼓浪屿素有“万国建筑博览园”之称,把岛上凝固的历史见证、独特的多元文化以及旖旎的自然风光保护起来,本是一件令人拍手叫好的事,但这座美丽的岛屿如今却不得不经历“整治的阵痛”。
为促进旅游发展,厦门市政府曾减少岛上居民数量,让一些工厂、学校甚至医院外迁,同时放宽对投资者的准入门槛。店老板们不断涌向这个面积不到两平方公里的弹丸小岛,建起各种主题旅馆、咖啡馆和酒吧。然而这一系列措施却使鼓浪屿越来越不适合居民生活,外来人口数量过多,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历史建筑也年久失修。
每到节假日,大量游客涌向鼓浪屿,在商业区的咖啡馆、礼品店流连忘返。沙滩上摆着大排档、烧烤摊;小贩们乱占道路;本该是墙体的地方,开出一个门洞就变成了商铺,连二楼的阳台都改造成了小卖部。曾经娴静幽深的鼓浪屿,如今不论白天黑夜地热闹非凡,过于浓厚的商业味无处不在。
为申遗而进行整治,保护文物,扫荡脏乱差,无疑是好事。但以往鼓浪屿也经过不少次突击整治,脏乱差总能在不久之后死灰复燃。从源头上说,过度的商业开发,或许本身就不适合这个小海岛。
鼓浪屿当然应该有好吃和好玩的店,但如果商业改变了整个岛的风貌,就成了一种破坏。鼓浪屿的价值,除了沙滩和海,还在于独特的历史感和文化底蕴,而非到处都能看到的商业街。保护鼓浪屿的文化,除了保护和活化历史建筑,还应保护当地人的生活。鼓浪屿的亮点之一在于它的多元文化,文化则渗透在人们具体的生活中,一旦没有了“人”,也不会有“人文”。
鼓浪屿的“申遗”,短期目标固然是成为世界文化遗产,长期来看,应是成为一个符合人内心深处期待的美丽岛屿。(金文)
[责任编辑:张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