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媒《中国时报》12日发表评论文章说,尽管岛内教育仍存在着学生升学压力沉重、高中职教育更是呈现学费负担不一、城乡差距、资源不均、参差不齐等现象,实施十二年基本教育乃是岛内民众热切期盼的教育大工程。
台湾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六至十五岁),系强迫入学、免学费、义务的教育,接受教育是民众的权利,也是义务。而台湾正在规划推动中的“十二年基本教育”,界定为“非义务教育”:即非强迫入学(非义务)、普及入学、学费补贴(或免费)、免试(逐步推动)的教育,并尊重学生与家长的教育选择及参与权,评论认为,这是合乎时代需求与现况规划的。
评论说,台湾中学毕业生就学机会率已超过百分之百;2000学年度以后,中学毕业生升学率也皆超过同年龄层之九十五%以上。因此,提供足量的教育机会已不是政策规划的思考重点,而是应以朝向满足学生适性发展需求为主要政策目标之一。虽说如此,但为何仍有许多争论与迟疑呢?关键就在于即使免费,但面临城乡教育资源差距、校际声望差异、高中职属性差异、公私立学校分布等问题,如何让学生能“公平”且主观认为“机会均等”入学,仍成为舆论与家长最关注的焦点。
文章说,台湾教育发展至今,高中职的数量与所提供的教育机会已呈现供过于求的现象,再加上少子化的趋势,将加重此问题。高中部分存在着传统明星高中与社区型高中的差别;高职部分则是群科资源是否均衡分布,加上公私立与城乡教育资源落差现象,这对于高中职阶段是否采行学区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连性。因此须将各类型学校教育资源的分布并同考虑,非单纯比照中学小学实施一校一学区制,所以应从学生生涯发展、学习需求与就学取向出发,审慎规划。
另外,高中职的入学方式是一项重要的课题,也是岛内家长与学生最关心的议题之一。目前台湾教育主管部门提出政策构想,未来将达成七五%免试,二五%特色入学。这项规划,虽然无法获主张全面免试者之同意,但应是现阶段比较适宜的政策,因为其符合教育学理上“因材施教”的理念。另外台湾由于私立学校比例超过一半,且有高职问题,因此无法在一所“高中”中处理学习成效差异的问题。政策规划如果太偏向精英决策,将会造成更多问题,教育决策应回归专业者决策,及参采家长意见才对。
十二年基本教育另外更重大之意义在于提升公民教育,以及就近距离入学后,培养社区乡土之向心力的意涵。可惜社会大众和规划者仍陷入传统要求“绝对公平”之入学争议中。现在是一个“全民都是教育专家”的时代,但是要避免用常识和经验来论述教育问题,某种程度回归教育专业者决策才对。文章认为延长基本教育确有其需求性和前瞻性,但在周全规划,充分沟通下,要大胆推动,不希望再延宕光阴。
[责任编辑: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