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中国时报》24日社论发表社论:抛开蓝绿之争 推动都更奖励。社论指出,台北市长选举热战中,意外的两倍容积奖励的都市更新政策竟成为蓝绿两大阵营争议的焦点。说意外是因为台湾选战中,多是个人隐私、意识形态与口水挂帅,少见政策成为焦点。这次都更案成为选战焦点,倒是可喜的现象。
台北市政府在五月初公布一项奖励老旧公寓改建的新措施,三十年以上的老旧公寓进行都市更新改建时,将给予两倍的容积奖励,区段好的地区还可增加一个停车位。市府提出这项政策,除了改善民众居住的品质外,主要也在纾缓房价上涨压力。不过,对此政策,民进党台北市长候选人苏贞昌阵营则批评市府简化房价问题,质疑市府推动都更的效率与执行力,更指责推动此政策是选举操弄。
对于市府提出此政策,是否为“选举操弄”,很难认定;甚至,换个角度看,即使是“选举操弄”,但如果此政策可让民众、社会大众都受益,以“选举操弄”为由阻碍其实施,亦未必正确。因此,还是回头分析这项政策的利弊及可行性。
社论表示,容积率是一个现代城市中,政府可用来管控城市发展、塑造城市风貌、引导城市发展的最重要手段。而公共利益与私人(或是建商)利益,则永远在其中角力;对地主与建商而言,容积率永远是越高越好,因为可盖的楼地板面积增加;但相对的则是可能因引入过多的人口与使用量而导致公共设施不足,进而让城市品质下降。
台北市号称“一地难求”,特别是菁华区土地的稀有性,是让台北房价居高不下的主因之一。但同时,也在台北市看到许多老旧公寓,建筑品质与外观不佳、居住品质亦差,也无附设停车场。因此,此现象同时产生:市容欠佳、民众居住安全与品质低落、市区停车问题严重等问题。也因此,推动都会更新确有其必要与正面意义。
但也不能否认,自十二年前台湾“都市更新条例”通过以来,都更案成功案例仍不多,究其原因,主要问题都在整合困难上。而整合困难,问题则是出在地主意见不同、利益相异,基于对人民财产权的尊重,缺乏强制执行机制。许多老旧公寓兴建在实施容积率之前,如果改建,地主可分回居住的楼地板面积反而变少,因此,民众宁可窝在老旧房子内,忍受较差的居住品质与不便,也不愿参与都更。不过,在市府祭出二倍容积奖励的政策后,可望提高民众参与的意愿;因可兴建楼地板面积变多,原本较难“乔”的利益分配,亦较有达成共识的可能。
社论指出,至于都更对台北房价的纾缓,有可能,但甭太寄望。理论上来看,都更造成市区房子供给增加,价格自然能下降;但事实上房价受到太多其它因素影响,包括未来几年内外在经济环境、资金流大小、甚至外界对房价与经济情势的预期,都影响着房价涨跌。
不过,民进党方面质疑市府推动都更的效率与执行力,也不是毫无道理;虽然肯定此政策,但对未来执行效率的确非常担心。两倍容积奖励大幅提高都更诱因,但不是“畅行无阻”的保证书。从市府审查的行政效率、辅导民众都更的专业单位、改建期的财务融通,涉及更多的专业细节,在八月一日政策正式上路前,市府应该尽快公布相关细节。
[责任编辑:高斯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