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评论中心  >   海峡时评  >   经济

台股成交量急冻 原因何在?

2016年12月13日 11:32: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台湾《中国时报》12日社论指出:台股进入冷冻库,日成交均量从今年3月的815亿元(新台币,下同),一路下滑至10月的603亿元,创下自2009年2月以来新低。超过200档股票日成交量不到10张,形同僵尸,低迷的景况,只在受到金融海啸冲击的2008年10月到2009年1月堪可比拟。回顾台股鼎盛年代,日成交量动辄2000亿,如今只及1/4,令人浩叹。

  证交所董事长施俊吉将矛头指向证所税,认为以往马当局执意复征证所税,造成台股成交量大减。

  社论认为,施俊吉董事长依据两起事件先后发生,就推论两者存在因果关系,可能过于简单化。宏观来看,台股量能低迷有可能是长期结构性的问题,譬如总体经济表现乏善可陈、投资人结构转变、境内外商品投资选择多元化、邻近市场磁吸效应,证所税不过是其中一个可能影响的因子,而非唯一。专栏作家谢金河就表示,关键不是证所税,而是张盛和的健全财政补充方案,尤其提高所得税率上限,并对股利课税,是股市资金外流的主要原因。

  回头看看去年台当局“金管会”提出的股市扬升计划,共有8大策略、15项措施,内容涵盖发行、交易、商品及服务等四大面向,结果呢?今年前10月台股日均量仅有702亿元,还比去年922亿元少掉220亿元。量能不只没有增加,还反向缩减。显然问题根本不在这些技术层次的枝微末节,而在更基础、更根本的制度结构与环境因素。问题是,台当局看不到,或宁可视而不见。

  但这不是一个可以视而不见的问题,股市是经济的橱窗,成交量能日益萎缩的负面冲击,已逐渐显现,如不能对症下药,整体经济将受影响。譬如,愿意在台挂牌上市的企业愈来愈少,甚至已挂牌企业想下市去寻找更高本益比的市场。外部资金不想进来,内部资金却想往外走。两个恶性循环影响下,台股最终将丧失最基本的企业直接筹资功能,企业及社会创业者筹资难度将会提高,不利经济创新。

 

 

  解铃还需系铃人。政府若真有心改变台股现状,还是要从经济环境与制度结构下手。唯有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甚至必须把整体战略层次拉高。施俊吉董事长提出的税制改革方向虽好,但真要让税制改革起到作用,一定得大破大立,例如调降或是废除证交税。目前全球超过8成的资本市场都没有开征证交税,就是不让额外交易税目阻碍资本市场发展,同时透过资本市场活络带动国内投资,进而增加税收。台湾却基于税收考量,一直坚持千分之3的税率,不肯调降,实本末倒置。

  股市与经济表现息息相关,经济表现不好,资本市场要好也难。回头检视台股2000多亿日均量年代,经济成长率几乎都在5%以上,现在沦为保1总队,台股量能自然也随之不振。这也意味着要挽救台股量能危机,根本上还是要解决当前经济低迷问题。

  台股结构性问题真正关键还是在于资金持续出走,进行海外投资。金融帐连续25季净流出,规模累计超过9兆台币,清楚点出此一事实,要活络台股,还是得思考如何引资回流。这有两大方向可思考,一是结合大陆及香港证券市场,利用三地挂牌企业的互补特性,联合做大证券市场大饼。实际做法如开通台、沪、深、港通,或是全面开放陆资投资台股。但这涉及两岸关系,实务上没有可能。另一是仿效泰国及德国近日提出的新创企业专属股市交易所概念,创设独具台湾特色的交易市场,只要有足够的市场诱因,有赚钱的机会,就有机会吸引资金流入,进而与主板市场形成互补与共伴效应。以台湾年轻人创新的潜力,值得台当局思考。

  长期结构性问题,没有短期特效药可解。台股量能低迷问题就是如此。奉劝主事者还是少浪费时间在无济于事的短期政策上,多花点心思考如何调整及改变长期结构。否则做再多的事,也都只是白做工而已。

[责任编辑:李杰]

海峡时评
深度幕后
七日视点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