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台湾经济是否过度依赖大陆的问题引起两岸广泛讨论。香港中评社今日发表评论指出,现在讨论“台湾经济过度依赖大陆”绝对是假议题,当各国企业都争着要进驻大陆市场,台湾拥有绝佳优势,哪有舍近求远的道理?
评论摘编如下:
台湾外贸协会董事长王志刚突然去职,由前“经济部”政务次长、“行政院”顾问梁国新接任。外传此人事异动的原因之一是“贸协业务过于向大陆倾斜,不够全球化布局”,若有其事,那就与绿营所谓的“台湾经济过度依赖大陆”之说,走向相同的思维了。
台湾朝野经贸政策最大差距在于两岸经贸,马当局签了ECFA,后续还有服务贸易协议、货品贸易协议,推动自由经济示范区等;绿营则抨击国民党过度依赖大陆,主张要有经济独立性。如陈水扁时期的陆委会主委、台湾大学国家发展研究所教授陈明通所言,“要先确保台湾经济主体性,才能进而确保政治主体性。”
蓝绿对两岸经贸的看法,正是统独论战的延续。在现实面,绿营坚持台湾经济不能过度依赖大陆,但以两岸地缘关系、同文同种,如何在两岸经贸关系上筑起一道由“统独”来指挥的防火墙,只怕民进党也束手无策。这就好比,开商店、餐厅当然是要靠附近的人来消费,如果硬要说这样会过度依赖周边客源,应少收点附近的客人,努力开拓其他市场,这不是荒唐吗?
李登辉执政的中后期,为了加紧对大陆投资的“戒急用忍”,推出南进政策,鼓励台商前进东南亚。陈水扁执政时则大力推动企业到中美洲投资,每次出访就大张旗鼓广邀企业家随行,顺便考察投资环境。结果呢?李登辉的南进政策成功者屈指可数,听陈水扁当局的话到中美洲投资者多数都铩羽而归,甚至不乏当年的模范红顶商人落得破产的惨剧。
企业经营自有其将本求利的逻辑,大陆台商从沿海往内陆迁移,唯一的考量就是成本。大自企业经营,小到最近台湾盛行到海外买楼做“包租公”、“包租婆”等等,这都是自由经济的行为,脚是跟钱绑在一起的,这是铁律。台湾在李登辉、陈水扁执政时代那种欲以公权力引导企业到某某地方投资的时代早就过去了,硬要扭曲自由经济去推动,也注定不会成功。
“中研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陈水扁时期的“金管会主委”施俊吉昨天在“台大论坛”提到,“可能有人会认为,台湾经济自主的重要性,所以支持台湾在比较低的成长之下,继续维持台湾的自主性。”这就是目前存在台湾的某一种小确幸思维,但很残酷的是,这种小众思维必须面对财富四处滚动的全球化巨大浪潮,在这种世道愿意心甘情愿过着安贫乐道生活者有几希?
现在讨论“台湾经济过度依赖大陆”绝对是假议题,当各国企业都争着要进驻大陆市场,台湾拥有绝佳优势,哪有舍近求远的道理?更何况,台湾现在早已不是把门关起来,不让陆资进来的问题,光是衣锦荣归的大陆台商,就撑起了台湾经济的半边天,台北的豪宅就是靠台商撑起来的。台湾不论是房市、股市、消费市场都已是“两岸盘”,在这种情况下,若还要唱高调谈经济不能过度依赖大陆,那就是鼓吹拥抱贫穷了。
民进党诉求要“建构全新的发展战略,强化核心的竞争力”,事实上,以大陆的市场与经济实力,即使台湾有本事能找到一条创新之路,也不可能不与大陆产生连结,美国、日本都做不到了,台湾有什么条件可以做得到!
[责任编辑:张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