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旺报》15日刊载社评指出,开放陆资来台投资已逾3年,历经3波政策开放,但成效始终不彰。其中最重要的关键在“政治包袱”,太多政治干预影响了两岸经济合作的速度和效率,是陆资来台怯步的最主要原因。台湾既然希望陆资来台,就应该为陆资来台创造更好的环境。检讨现状可从如何避免政治因素干扰,为陆资解除不必要的紧箍咒着手。
社评摘编如下:
开放陆资来台投资已逾3年,历经3波政策开放,但成效始终不彰。台当局“经济部”投审会公布数据,今年至7月底核准陆资来台投资金额为1.33亿美元,“经济部”坦诚今年对陆资招商已无法达到3月份上调至4亿美元的新目标;事实上以近3个月陆资对台每月最多投资1千万美元来看,除非有突来的大型指标案,到年底陆资投资总额不会超过1.8亿美元,低于经济部最初设定的2亿美元目标。
准此,“经济部”近日正在进行第4波对陆资开放的评估和检讨,准备做进一步的开放,对此我们表示欢迎,但是我们必须提醒当局,台湾对陆资已经开放了95﹪的制造业、51﹪的服务业,但陆资仍然冷清,其中最重要的关键在“政治包袱”,对陆资入台的动机充满疑虑,因而设下重重关卡,太多政治干预影响了两岸经济合作的速度和效率,是陆资来台怯步的最主要原因。
台湾既然希望陆资来台,就应该为陆资来台创造更好的环境。检讨现状可从如何避免政治因素干扰,为陆资解除不必要的紧箍咒着手。举两个简单的例子。
大陆曾经为台湾面板业者保留设厂的机会,但台当局却在政治干扰因素下,以担心流失先进技术为理由,设下“N-1世代”的门槛,低阶技术在大陆已无竞争力,厂商只好放弃。韩国抢得先机,投资满载而归,大陆已关闭设立执照申请,“经济部”后来以开放参股大陆面板厂为补救,但已经延误面板厂登陆的最佳时机。
再如“经济部”限制陆资投资上市柜公司,有单次且累计不得超过10﹪的限制,明显影响陆资战略参股台湾企业的意愿。加上法规对入台陆资背后股东身份的严格限制,及对来台从事经营管理活动、执行董监事业务每次停留期间不得逾1年;甚至对取得台湾不动产的所有权者每年总停留时间不得超过4个月的规定,这些“非必要”限制不仅对陆资投资绑手绑脚,更形同陆资来台后动弹不得,想来的陆资企业纷纷打退堂鼓。不少台商看到这些限制都不禁摇头,直言倘若自己是陆资也不愿来台湾!
我们认为,要促进陆资来台投资,第一步要在观念上政治松绑,不要让政治绑死经济活路。第二步要尽可能解除对陆资投资的限制,“国安审查”范围应该尽量缩小、程序简化。第三步则是考量在两岸产业优势互补的情况下,在部分特殊产业上给予“国民待遇”的条件,以“大陆市场结合台湾软实力”的思维创新两岸经济合作的模式。例如要激励陆资以台湾作为进军世界的跳板,就必须让陆资企业在经理人经营、资源运用、人员配置、资金的流动等各方面享有“国民待遇”,让陆资企业确实能在台湾站稳脚步。从世界的角度观之,两岸要赚全世界的钱,就必须要能共同研发,制定新兴产业规格,但是大前提是台湾不可自我作政治设限。
第2季台湾经济成长在亚洲地区垫底,强化陆资入台绝对是提振投资、创造就业机会良策。百余位产官学领袖13日成立“台湾陆资来台投资采购服务协会”,希望为陆资来台服务,民间动起来了,当局更应该加快开放的脚步。
[责任编辑:张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