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地区的人才问题累积已有年月,最近台湾当局研究部门发表“人才宣言”,试图号召改善岛内人才流失与人才延揽困难的问题。台湾《经济日报》今日发表社论指出,“人才宣言”的确道明了岛内一些人才制度限制,目前更加期待当局能对此开出正确的“药方”,从政策、制度和资源分配上进一步改进。
社论摘编如下:
针对岛内日渐严重的人才流失与人才延揽困难等问题,台湾“中央研究院”最近发表由18位岛内知名人士连署的“人才宣言”,台当局最高行政主管部门也在昨天通过相关法规,放宽研究人员技术作价投资或兼职等规定,以支援产业界所需人才,并能留住人才。台湾地区的人才问题盖有年矣,过去讨论虽多,但几乎只局限在学术圈内,以致未能得到更多关注。“中研院”这次将此一问题的讨论与因应对策以“宣言”形式发布,诉求对象显然是社会大众,希望得到舆论支持。
宣言发布后,马英九很快就要求台当局最高行政主管部门规划政策,提出因应方案,最高行政主管部门昨天通过的“科技基本法修正草案”即属其一。
人才是发展的根本,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能忽视与人才相关的问题。台湾地区近年来的确流失了很多人才到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在延揽人才上碰到了很大困难,这些都是事实。“人才宣言”及其相关的政策建议,的确指出了岛内一些僵化的,不利于引进与留用人才的制度限制,但却过度简化了台湾所面临的问题。
例如人才宣言列出的4项问题症结中,有两项的重点是薪水,好像薪水才是所有问题的关键;这就是过度简化,也难免引起批评。延揽人才不是光靠薪水就能解决。岛内过去也有少数学者在事业高峰时回到台湾地区工作,薪水显然并非他们考虑的关键。
台湾人才问题的关键有3方面:政策、制度和资源分配。台湾过去没有人口政策,以致未能建立适当的移民制度;教育政策则受到政治扭曲,导致高等教育浮滥、发展方向不明,技职教育又濒临瓦解。如今应正本清源,重新拟定人口与教育政策,并修改相关制度。
在高等教育制度方面,公立大学应拥有更多自主权,但也须自行承担更多责任,所以应当走向法人化。“中研院”可比照大学的自主权,也该允许招收学生;但既然比照大学,就该回归“凡间”,不再隶属台当局办公室,同样转型成法人,与大学在相同基础上竞争。在新制度下,“人才宣言”提出的问题,包括定位、薪资等,都可由大学自己规范。大学和“中研院”应已体会到,只想靠当局解决问题,就会被套上更多的“捆仙绳”。
台当局也应重新检讨学术评量及资源分配的方式,避免少数单位,乃至少数人垄断太多资源。现行的学术评量往往注重近利,缺少前瞻性,以致资源流向相对“安全”与“流行”的领域,而这也是少数人控制的领域,并减少了其他人创新与探索的机会。年轻而有潜力的学者不会选择被人垄断、缺乏机会的地方。
“人才宣言”已指出病症,但未能开出十分正确药方;盼望台当局认真看待人才问题,从政策、制度和资源分配上进一步改进。
[责任编辑:张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