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经济日报》18日发表社论指出,台湾要有黄金般的未来,关键就在人才;希望当局能从现在就开始规划、循序渐进,在各个领域中有系统的培养人才。
社论摘录如下:
在马英九行将任满两周年之际,台“行政院”上周宣布“内阁”第一波改组名单,预计本周完成第二波改组的人选安排。这次的调整以“财经阁员”为主,也是去年9月10日“行政院长”吴敦义上任以来,“内阁”最大的人事变动。
到5月17日交接时,卸任的“行政院副院长”朱立伦任期仅区区8个月又7天,卸任的“金管会主委”陈冲任期稍长,也不过17个月又16天,其中“金管会”还是独立机关,却两年内三易其长。不仅如此,执掌台湾经济规划大计的“经建会”也一再走马换将。两年前陈添枝出任马当局的第一任“经建会主委”,当刘兆玄因莫拉克风灾辞职下台时,陈也随之去职,而由原任“政务委员”的蔡勋雄代之。昨天吴敦义证实,“经建会主委”内定由民间的刘忆如接任,但因人事连动未定而暂不宣布。
台湾“内阁”人事更换之频、任期之短,都是世界民主社会所少见者。这种怪现象在陈水扁8年执政时如此,到了马英九时期亦不遑多让。值此“内阁”变动之际,益发凸显当局拔擢人才的方式问题重重,不免令人忧虑其施政质量。
以这次内定变动的“经建会”为例,如果当初任命蔡勋雄担任“主委”是正确的决策,显然应该是因为蔡勋雄在“政务委员”任内,让高层认为他比陈添枝更适合担任“主委”。但这个看法,怎么不旋踵之间就变了?蔡主委才刚刚提出要规划台湾的未来十年经济发展方向,怎么突然变成不再适任?这种忽上忽下的用人方式不仅让民众看得一头雾水,恐怕连当事人也是问号连连。
另一方面,当局在培养人才上似乎也无全盘规划。高层早就对刘忆如有相当了解,但过去两年却未积极将她引入智库或其它政府体系,让她有机会接触实际政务或襄赞决策,反而听任她投闲置散(仅担任“总统府财经咨询小组”以及“行政院政务顾问”等无实际作用的闲职),然后才突然不次拔擢。这种忽冷忽热的用人方式,同样让人费解。
过去多年,台当局常苦于找不到适合的政务官人选。其实,台湾并非没有人才,只是许多人不愿意进入“政府体系”。究其原因,除了政务官必须忍受民意代表的言词羞辱,又易成为众矢之的等个别因素外,更主要的问题则出在当局不重视人才培养、对人才轻慢的结构性问题上。
不重视人才培养,用人就有很大的任意性,因此容易形成“反向选择”。一方面,既然无从预期未来,有才能的人往往不愿以公职为事业:相反的,有心之人却开始攘臂伸腿,寄望能夤缘幸进。更糟的是,后者总是互相攀附,形成势力,甚而也阻断了人才晋用之门。
对人才的轻慢,更使得才能之士对公职望之却步。这种轻慢,有时表现在对政务官的轻蔑言词,更表现在对卸任政务官的态度。许多职务的变动,往往由内定的当事人自行对外宣布,原任者却得从媒体上才得知这个消息,于是悲愤打包,含恨离去。这种景象一再重复上演,所有台湾民众也都看在眼中;唇亡齿寒,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台湾要有黄金般的未来,关键就在人才。我们希望当局能从现在就开始规划,在各个领域中有系统的培养人才,选择有才德而且能积极任事的人士,让他们有机会参与政策事务,担负一定的责任,而且彼此之间形成良性的竞争。经过一段时间的考核,再调整其工作,增加历练与见识,然后逐步择其优者赋予更重要的任务。如此循序渐进,几年后就能产生一定数量、声望与历练兼具,能担负重任的栋梁之才。
过去总有人感慨,为什么今天台湾不再有李国鼎与孙运璇这样的人物。我们相信,唯有尊重人才,培养人才,才可能发现未来的李国鼎与孙运璇。
[责任编辑: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