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中国时报》14日针对两岸品牌企业发展问题发表社论。社论指出,西方品牌早已深入东方市场,但东方品牌却还很不容易打进西方市场,因此品牌的价值远远落后。要形成力道够强劲的品牌,源头是高超的创意,两岸企业携手合作是有效的策略,以台湾企业的技术与创意,与大陆辽阔的市场紧密整合、共谋发展。同时,品牌不只是企业经营的议题,也同时是个文化的议题,值得两岸华人更多的投入。
社论摘编如下:
近来,国际品牌评估机构Brand Finance、行销研究组织BrandZ、知名广告集团WPP的子公司Millard Brown等机构,陆续公布了全球最有价值的前500大或前100大品牌。尽管评鉴机构的标准不同,个别公司的排名或有差异,但这些评鉴的共通点是,美国企业品牌总是占了前10大里头的8大、甚至9大,而能够挤进前10强的亚洲企业则相当罕见。这说明在全球化的时代里,西方品牌、尤其是美国品牌早已深入东方市场,但东方品牌却还很不容易打进西方市场,也因此品牌的价值远远落后。
但这些西方、美国品牌之所以能屹立于世,这些年来却与华人市场消费力的崛起有很大关系,华人市场甚至是决定国际品牌“江湖地位”的关键因素。例如根据BrandZ的排名,品牌价值曾连续4年夺冠的Google,2011年被苹果超越、降为第2,主要理由之一就是Google曾退出中国市场,导致营收减少、市值缩水、品牌价值降低。
亚洲市场成长茁壮,全球企业不能忽视的所谓“亚半球时代”也已来临,但包括华人在内,却始终难以培养出成气候、具国际影响力的超级品牌;难道两岸企业始终就只能在全球品牌的竞技中,旁观欧美品牌排名大风吹、 做“路人甲、路人乙”这种角色吗?
品牌价值领先的国际企业所创造的利润,远远超过只能赚微利、纳利(利润如纳米一般,形容利润极薄)的辛苦代工业者。这种沉重的心情,正如同日前在台湾《旺报》第二届“两岸和平创富论坛”的子论坛“大合作.两岸联手打造华人品牌”中,清华大学台研所所长刘震涛借台湾裕隆集团打拼60年的经验所说的:“没有自己的品牌,就只有别人的辉煌。”制造起家的台商对此自然感受深刻;而亟欲从“工厂”走向“市场”的大陆,也正在努力摆脱制造经济,提升为加值型的创意经济,能否创造出自己的品牌,正是经济体质能否成功转型的关键。
然而,想要拥有自创品牌,需要的是极大的决心与意志力。投入自创品牌30年的宏基创办人施振荣在这次的“两岸和平创富论坛”中,就以自己的经验指出了品牌梦想的现实面。他认为,要创造一个世界级的华人品牌,需要长时间的累积与准备。其中,技术上的准备约需20年,而要让品牌行销全球,则至少需要30年到50年的时间。施振荣也强调,创立品牌不一定是花大钱才能办得到的事,而是需要多动脑筋。所谓的多动脑筋指的是创新,无论是产品创新、服务创新还是商业模式创新,都有机会创造高价值品牌。
要形成力道够强劲的品牌,源头是高超的创意,但也不能没有足够的市场能量做为支撑。若想要突破技术先进、创意丰沛的欧美大品牌所形成的高价值品牌门槛,两岸企业携手合作是有效的策略,也就是以台湾企业的技术与创意,与大陆辽阔的市场紧密整合、共谋发展。例如大陆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张小虞就在论坛中指出,尽管汽车产业经过了10年的发展,建立了一定的基础,不过,在电池、电机、电子控制系统等方面,毕竟与世界的先进技术仍有一段不小的差距,而这些部分正好是台湾的优势,在台湾拥有技术与人才,大陆拥有市场与资金的条件下,某些产业确实存在着两岸合作共赢的机会。
此外,法蓝瓷(台湾瓷器品牌)总裁陈立恒则在论坛中以法蓝瓷与景德镇的合作为例指出,两岸合作要有共同愿景,双品牌的结合要能创造出“一加一大于二”的价值,让双方都能发挥所长,也都有益处,才能促成长远的合作关系。
观察在全球排行榜上居领先地位的高价值品牌,除了赚取高额的利润外,更深一点看,这些品牌其实也同时决定着世人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因此,品牌不只是企业经营的议题,也同时是个文化的议题,值得两岸华人更多的投入。
[责任编辑:张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