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评论中心  >   海峡时评  >   经济

大陆学者对构建两岸经合机制的意见

2009年03月10日 13:29:00  来源:
字号: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经济学家常修泽在《中国评论》月刊三月号上发表专文——构建两岸“平等连体”的综合性经济合作机制。作者认为,两岸经济具有互补性和“双向贡献”的特征,而应对世界金融危机,凸显了建立两岸“平等连体”的综合性经济合作机制的迫切性。文章并列举了两岸经济合作的几个重要领域,分析了两岸经济合作的制度化安排的主要基调。文章内容如下:

  两岸经济互补性和“双向贡献”

  任何经济合作机制建立的基础是优势互补,两岸不仅具有经济互补性而且更有“双向贡献”。

  1,两岸产业经济的互补性

  2007年,我应邀到台湾进行研讨时,了解到台湾产业结构方面内在的情况,现根据新的统计资料将其与大陆地区的结构加以对比:

  从以上可以看出,在台湾地区的产业结构中,2007年,第一产业祇占1.45%;第二产业(包括工业和建筑业)占27.5%;第三产业占71.05%。值得一提的是,台湾第三产业较为发达,金融、物流、航运、旅游、教育、医疗等产业的发展态势良好。

  再看大陆地区,2007年,第一、二、三产业各占11.3%、48.6%、40.1%,与台湾地区相比特点明显。究其原因,一是二者的发展阶段不同。大陆整体发展水准处于工业化的中期,工业增加值占43%,大大高于台湾地区。二是两个经济体的规模不同。这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是需要研究的问题是:大陆的第三产业比重比较低,与台湾地区相差30多个百分点。因此,需要调整产业互补,扩大金融、物流、航运、旅游、教育、医疗等产业的合作,促进两岸产业升级和优化。 

  2,两岸经济合作的“双向贡献”:

  先看大陆对台湾的贡献。根据大陆海关统计,2007年大陆从台湾进口1010亿美元,出口234.6亿美元,大陆对台湾贸易逆差775.4亿美元。这就意味着,台湾对大陆贸易顺差775.4亿美元,成为台湾的第一大出口地和贸易顺差的主要贡献者。通过货物贸易往来,大陆对台湾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60%。

  同时,由于台湾对大陆出口1010亿美元的拉动,相应增加台湾就业人口。据台湾资深经济人士叶万安先生估计,可创造180万个就业机会,占总就业人口的1/6。

  如果从进入新世纪以来进行测算,在2000-2007的8年间,台湾对大陆顺差3674亿美元,是台湾总顺差1524亿美元的2.4倍,对台湾经济增长的贡献有目共睹。

  从台商来大陆投资看,对大陆也是贡献颇多:据瞭解,自1991年迄今,台商到大陆投资已有7万余家。据大陆海关统计,已进台资总额约有470多亿美元。据台湾“投审会”统计,迄今台商赴大陆投资总额约有700亿美元。如果考虑到从维尔京、百慕大和开曼群岛转来的台湾资本,和以港资、美资等身份来的台湾资本,以及在大陆的台资企业增资,总投资规模更为可观。这些投资为大陆经济注入了活力,在大陆30年经济年均9.8%的增速和每年近千万人的就业当中,台商的贡献也功不可没。 

  应对世界金融危机:凸显建立两岸“平等连体”的综合性经济合作机制的迫切性

  当前,两岸经济合作必须要面对严峻的全球经济态势:一是国际金融动荡加剧,尚没有缓和的迹象。以雷曼公司破产为“导火索”,金融危机开始在全球蔓延,迄今仍未缓和。二是全球经济增速已经明显放缓。在2009年发达国家零增长或者负增长的预判下,全球经济祇能勉强维持很低的增长水准。 三是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还在增加。美国金融风暴不仅波及全球金融行业,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也日渐显现。奥巴马关于“美国经济最糟糕时期尚未到来”的估计值得重视。 

  在这场危机面前,亚洲应联合起来,保证亚洲的金融稳定。而在保证亚洲的金融稳定过程中,作为中华民族,首先要两岸互救。

  两岸自1949年分离至今,经济格局大体如何?依据笔者实地瞭解的双方经济数据,2008年大陆创造的GDP超过30万亿元人民币,台湾2008年GDP折成人民币约为2.7万亿元,两者之比为11:1;但按人均GDP计算,大陆2008年人均GDP约为2万元人民币,台湾约为11万人民币,两者之比为1:5。

  这就是说,两岸兄弟分手近60年,论总量,一个大陆相当于11个台湾;论人均,一个台湾同胞相当于五个大陆同胞。

  既然大陆经济规模比台湾大得多,因此在两岸互救中,大陆责无旁贷应发挥主要的作用:如果台湾提出缓解经济困难的要求,大陆方面理应尽最大努力提出帮助。同时,基于在人均方面“一个台湾同胞相当于五个大陆同胞”的事实,台湾也应对大陆相关落后地区予以投资和其他支援。这样,两岸都有责任,也都比较体面。

   总之,应对世界金融危机,进一步凸显建立两岸综合性经济合作机制的迫切性。 

  两岸经济合作的几个重要领域

   1、双向投资。

   14年前,即1995年2月21日,笔者曾在《亚太经济时报》头版头条发表了《产权双向开放:发展海峡两岸经济关系的新构想》一文。但由于岛内原因,迄今为止两岸投资仍处在“单向”状态:祇有“台资登陆”,而没有“陆资入岛”。既然要建立两岸之间 “平等连体”的综合性经济合作机制,那么两岸双向投资应成为主要内容。

  相对于过去“单向投资”而言,双向投资是两岸经济合作进一步提升的标志。

  台商在大陆投资的空间是十分广阔的,仅以2007年为例,大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即达13.73万亿元。除政府预算内资金和银行贷款外,相当一部分要靠社会资金和外资及港澳台资。最近为应对金融危机,大陆已启动一项4万亿元的刺激经济投资(2009-2010年)规划,将投向若干重点领域,这对台商来说是一个新的商机。

  在表3投资规划中,值得台商关注的,一是基础设施类: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网(电网)。这一类投资最大,拟投资18000亿元。二是生态环保类,特别强调要加大环保的投资力度,包括污水处理、国土整治、新能源等方面,拟投资3500亿元。三是农业农村类,拟投资3700亿元。此外,还有更新改造(用于自主创新、结构调整)以及震后重建类等。

  在上述4万亿投资中,政府财政投资祇有1.18万亿,其他为银行贷款和社会资金,台商可以抓住机会,有选择地参与基础设施类、生态环保类、农业类等领域投资。

  同时,马英九当选后,也及时推出“爱台十二项建设”的规划,其中也有双向投资的机会。

  从表4可以看出,在“爱台湾十二项建设”中,除台湾当局官方投资外,尚有13400亿元的民间投资空间,可以吸引大陆资本采用各种方式(包括BOT等方式)投入。除此之外,台湾还有“产业再造”计划,大陆资本也可进入。

  因应两岸经济合作进一步提升的双向投资,需建立“两岸双向投资的权益保障体系”。 
 
  2、金融合作。

  金融业合作是需要开拓的领域。在当前台湾金融萎缩的背景下,这一合作不仅关乎台湾金融业本身,而且关乎台湾经济发展大局。

  例如,在银行业合作方面,可由双方相关组织和机构,就建立两岸金融监管协议(MOU)和货币清算机制,以及台湾银行业在大陆设立营业性分支机构等问题,进行协商,签署金融合作文件。此外,还有证券业的合作和保险业的合作问题。

  3、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合作。

  台湾在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方面有不少先进适用技术和成功经验,这可给大陆建设环境友好型企业提供有益借鉴。

  从大陆方面看,目前正在千方百计地打造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特别是在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回圈经济和治理环境污染等领域有旺盛的市场需求。据大陆环资部门测算,“十一五”期间,环境保护投资约需1.4万亿元,其中,危险废物处置工程、城市污水处置工程、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燃煤电厂脱硫工程等重点环保工程,需要投资约2600亿元;在节能领域,仅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预计就需要投资6000多亿元。按此趋势,节能、环保将成为两大新兴产业。两岸在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广阔的合作空间。

  更重要的是,两岸都面临能源短缺问题。以石油为例,大陆 2007年自产 1.8631亿吨,进口原油在1.6317亿吨,此外成品油进口3380万吨。台湾进口5500万吨。鉴于此,两岸作为一个整体,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更大范围的资源的合作,如推动两岸企业合作投资国际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发。如果能在这方面有所启动,两岸的经济合作就会有明显的拓展。 

  两岸经济合作的制度化安排的主要基调

  为推进两岸经济合作,需要有相应的制度化安排。鉴于两岸在经济上特别是产业上已经形成“连体”格局,可以考虑建立两岸之间 “平等连体”的综合性经济合作机制。这种经济合作机制应体现两岸经济关系的特殊性。

   1,这种经济合作机制不同于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合作机制,而是在两岸 “极富特色” 关系基础上的经济合作机制。
从这个意义上说,大陆与新加坡签定的自由贸易协定,大陆与东盟的自由贸易区构思,大陆与印度、韩国拟议中的FTA,以及美加墨自由贸易区、澳新自由贸易区等等制度安排,与我们要探索的“极富特色”的“岸与岸”之间的综合性经济合作机制,有原则区别。

   2,这种经济合作机制,不是建立在等级性基础上的经济合作机制,而是建立在两岸 “平等互利”基础上的经济合作机制。
从这个意义上说,大陆与香港澳门已经建立的CEPA,基本精神是可以借鉴的;但考虑到台湾问题与港澳的某些具体差异性,恐怕也有一个如何进一步凸显“两岸特色”的问题。

   3,这种经济合作机制不是单项性的经济合作机制,是综合性的经济合作机制。从这个意义上说,应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特别是金融、物流等)、贸易投资便利化等相关方面,这的关键是如何体现“平等连体”的精神和内容。

  世上恐怕没有比两岸关系更特殊、更复杂的关系了。双方“智库”之智慧应聚焦“两岸特色”,在此关节点上找出路。
建议两岸相关学者,各自以学者的私人身份,以适当的方式组成研究小组,就建立两岸“平等连体”的综合性经济合作机制问题,进行深入的、“条分缕析”的研究。

 

 

更多精彩评论

 

[责任编辑:李杰]

海峡时评
深度幕后
七日视点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