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评论中心  >   海峡时评  >   经济

应依不同等级划分 台媒为庶民经济谏言

2009年09月17日 13:01:00  来源:
字号:    

  台当局“行政院长”吴敦义上任后提出“庶民经济”的概念,但什么是“庶民经济”?迄今尚无明确的定义。依“行政院”官员们近日的阐释,大致上皆认为岛内生产总值、物价、失业率等总体指标无法贴近民众的感受,当局应讲一些民众听得懂的数据,以让数据能反映出岛内生活的处境,昨日“副院长”朱立伦更已指示经建会于一个月内研拟编制生活物价指数 。 

  台湾《工商时报》17日社论指出,吴敦义关心民众的感受,希望从指标了解民生疾苦进而作为施政参考,其用心值得肯定。但台湾754万户家庭的经济状况差异极大,每个家庭的消费内容不尽相同,而且每个人从事的行业也不一样,这些异质性已注定了全台湾不可能只有一种民众的感受,而有数百、甚至数千种不同的民众感受。举例来说,8月份消费者物价年增率为-0.81%,对于那些买笔记型计算机、电视、数字相机的人来说,由于这些商品价格较去年跌逾1成,自然会认为物价跌幅不只0.81%;反之,对于那些不买家电的家庭来说,仅每天面对两位数的菜价涨幅,主观的感受一定会认为消费者物价根本失真。 

  “庶民经济”的概念是希望了解台湾民众的感受,但问题就在于每位民众的状况本来就不一样。面对经济衰退,有人失业发愁,有人工作安稳;面对利率调降,有人拍手叫好,有人扼腕不已;面对健保费率调升,有人影响不大,但却有人陷入困境。一百位民众虽未必有一百种感受,但有个十几种看法是极正常的事。那么吴的“庶民经济”,到底是要贴近哪一阶层的民众感受? 

  正因为每个人的感受不尽相同,因此异中求同的做法就是观察一个加总、平均后的总体经济指针。总体经济指标如岛内生产总值、失业率、通膨率等统计的目的,本来就是用来衡量总体的走向,而非个体的感受。借由观察这些总体指标的变化,“央行”与“财政部”才能准确地采取货币、财政政策的调控,以维系经济稳定。总体指标的重要,于此可知。只有透过对总体经济指标的掌握,才能提前发现通缩、通膨而加以预防,以免造成更大的泡沫与萧条。 

  总体经济指标有其绝对的重要性,这已是毋庸置疑的事。但不可否认的,总体指标也有其先天的缺点,就是吴敦义所提的人民感受这一问题。特别是在全球化之后,台湾总体与个体的均衡走势已被打破,各部门不再同荣同枯,经济成长也不再是加薪的保证。根据估计,1986年制造业24个行业间的薪资“标准差”仅3,620元,至2007年已升至16,192元,各业产值的“标准差”也由252亿元骤升至1,570亿元。产业的景气、就业者的收入,近十年已无法齐头式的成长,如此剧变的总体环境,已使台湾家庭五等分位所得差距由4.6倍骤增至6.1倍。 

  社论表示,从这个总体环境的改变得知,当局所倡议的“庶民经济”不应该泛泛搜集一些与民生有关的指标,也不是再编一个“庶民经济指标”,而是应该在既有的总体指标下,依据不同所得阶层编制特殊分类指标。例如为了解不同所得家庭对物价的感受,可以依贫富家庭的消费结构编制五等分位消费者物价指数,如此一来即可了解各阶层受物价冲击的情况。至于就业者统计,也可依家庭所得五等分位以了解蓝、白领就业者、失业者及非劳动力的生活与就业困境。 

  社论认为,在全球化影响日深,台湾总体指标与个人感受愈离愈远的此刻,吴敦义的“庶民经济”思维恰可补此不足。但万不可因循老方法,又是委外研究,又是劳师动众,花了大笔预算却编出一些莫名其妙的指标。新“内阁”此刻只要在现有总体指标下,以五等分位贫富家庭作为基础,编制各阶层的分类指标即可。如此一来,便可自物价、就业、失业、所得、消费、储蓄等总体指标,看出不同家庭的处境。而这样贴近各阶层民意的信息,也才有利于吴“内阁”未来经济政策的思考与订定。

浏览精彩评论 点击进入评论频道



(本文不代表中国台湾网立场)

[责任编辑:高斯斯]

海峡时评
深度幕后
七日视点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