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第二场,也是本次选举的最后一场候选人电视辩论会已经结束,台湾《联合报》5日对此发表评论说,从结果来看,自1993年台湾第一次有候选人电视辩论开始,进步并不太多。
一个基本上的错认是,候选人们似乎认为“辩论会”与“政见发表会”间的差异是,“辩论会”是用来攻击对手与澄清响应的,而“政见发表会”是好好阐述政策的。
但是,从举办的初衷而言,“辩论会”与“政见发表会”间的差异应该在于,“辩论会”的制度利于在各组候选人之间做出比较,而“政见发表会”则应着重于让各候选人的立场可以完整陈述。
各组候选人应该要在其可主控战场设定的时间内,也就是申论与交互诘问时建构出一套有利于己方的判断基准,以说服民众至少在该基准上应该选择该方作为投票对象,这在辩论上接近对于“上位概念”的操作。
基于此,让我们来看看三组候选人在开篇立论,对建立初步印象最重要,而且完全不会被对手打扰时都选择说些什么?
一、缺乏主轴、炮火四射的申论
朱立伦的申论,在一段控诉蔡英文模糊空泛、冒进封闭与对自己政策老王卖瓜的空话之后进入重点,也就是对蔡英文的六项质疑,它们分别是:“九二共识”、“烽火外交”、募兵制、RCEP、电价问题与开放美猪。
蔡英文的申论策略与朱立伦如出一辙,开场先花两分钟用空泛的形容词提大埔事件、油电双涨、洪仲丘、食安危机、“马王政争”、朱主换柱,再花一分钟攻击人不在现场也没要选的马英九。
接下来,被认为政策模糊的蔡英文,反而花了3分20秒述说她的“五大政治改革”,篇幅是朱立伦的近7倍。
感人的是宋楚瑜,最没有机会选上的他,花了超过4分钟阐述“三叉戟计划”,内容也很清楚的分别指向土地规划与中小企业再造。尤其是土地规划的调整,虽然碍于时间限制只能标题式的说明,无法深入解释,但这是相当具有高度的政策方向,相对于另两位候选人缺乏主轴的申论内容,宋楚瑜的申论很成功的将自己的政策视野与他人作出区隔。
[责任编辑: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