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经济日报》21日社论说,近日台湾普遍弥漫一种悲观的氛围,反映整体经济走至一盘无解棋局的窘态。因为,即使扣掉景气循环的因素,若结构性的毒瘤不除,台湾仍难迎接春天。例如年初火热至今的两大科技趋势─大数据与云端,虽是台湾电子业浴火重生的机会,却也是现有经济结构的艰巨试炼。
首先,大数据改变生产的成本曲线,让固定成本大幅提高,边际成本显著降低,形成经济学上的自然独占,使大型公司藉此拉大与其他竞争者的差距。
另一方面,大数据创造许多产业可能,小型企业只需花极少的成本与大型公司合作,或利用这些公司的平台,就能把创新传递出去。
然而,台湾科技产业的主力多为中等规模的公司,在成本曲线改变后,既难将公司做大到享有规模经济的程度,又没办法像小企业般弹性的透过一、二个创新养活一整间公司,因而不易享受到大数据的优势。
云端化的情况亦然,它令消费者对电子产品硬体规格的需求降低,且因产品差异化程度大减而丧失忠诚度,进而对擅长制造个人电子产品的台湾电子业带来颠覆性的影响。至于大陆以国家力量扶持的红色供应链,威胁之大,更无须多言。
想走出台湾经济结构发展的困局,若不砍掉重练,就只能在永无休止的叹息中度日。那么,要如何打开一盘新局?瑞士维氏(Victorinox)与苹果公司的经验或可作为借镜。
以十字盾牌图像为商标的维氏,是国际首屈一指的瑞士刀领导品牌,也是瑞士军方唯一的军刀供应商。但在911恐怖攻击事件后,国际航线禁带刀具,不只让该公司一夕之间失去三分之一的营业额,营运更陷入困境。为大步跨过这场危机,维氏扬弃扩大既有产品市占率的便宜行径,转而利用公司品牌易让人联想为精品的特性,开发一些未镶嵌刀片的产品,如办公用具、手表、行李箱、厨具等,一举解开公司面临的困局。
同样的,如今台湾在原有产品上面临无可逆转的大趋势,但高品质的零组件生产、工厂管理、与客户配合的灵活程度,仍属颇佳的竞争优势。如果能仿效维氏的精神,发挥台湾管理制造的长才,将触角伸往正崛起的穿戴式装置或物联网等新兴产业,何尝不是解开经济死结的方法。
再者,在网络、云端与大数据时代,苹果、Google、Facebook等已抢占先机,让后继者望尘莫及。此时,突围之道不在商业模式的复制,而是满足此趋势带来的新社会新需求。
从苹果的经验可知,除了创意与创新外,下一世代的产品能成功,更需要的是坚持。例如前执行长贾伯斯于2008年首创大规模的第一代云端服务MobileMe,最后虽因成本昂贵及运作不顺而终止,却为2011年推出的iCloud打下良好根基,使其成为苹果凝聚产品生态体系的利器。
同一时期,台湾的hTC也曾推出类似的hTC Sense.com云端服务,但于2012年吹起熄灯号后,便未继续发展相关技术,显见洞悉新趋势只是成功的要件之一,更重要的是坚持。台湾产业多是中型企业,难与跨国公司进行该等军备竞赛,结束这类烧钱的业务,或许是对股东负责,但也失去成为领头羊的机会。
从1970年代台湾跨足科技产业的经验、苹果云端化业务的成功案例,以及台湾中小型产业结构的特性来看,建构次世代产业优势时,政府必须扮演的关键角色,在于重新强化如工研院般能专注次世代产业趋势研究、具学术与业界性质单位的研究能量,亦需协助建立台湾企业技术整合的平台,让原本是相互竞争的对手,变成强壮的队友,方能突破规模经济的限制,让大数据与云端趋势成为台湾经济再创高峰的攀登绳,而非推下悬崖的落山风。
[责任编辑: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