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选情升温,一直在2016大选中扮演关键角色的“民调”同时升温。岛内几家拥有民调部门的媒体,仍然维持严谨调查、谨慎公布的传统,以保护得来不易的民调公信力。但最近突然出现的政党民调、政党外围团体的民调,或是突然出现的一些民调机构,纷纷发布民调数据。这些民调都显示蔡英文大幅领先,更把宋楚瑜的声势拉得非常高,让亲绿媒体大肆炒作。对此,台湾《中国时报》17日发表社论发问:哪些民调可信?哪些不可信?在大选尚未真正起跑的此刻,或许是一个恰当的时机,来拨开民调操作的迷雾。
社论摘录如下:
检视民调数据可不可信,有几个清楚的检证标准。首先要看是由谁发布的,譬如说老字号的民调机构、或是设有正式民调中心的媒体,一般而言态度都会很严谨,绝不愿砸了自己的招牌。相对的,政党最不宜发布民调,就算从事民调,一般只是供内部参考,如果刻意对外发布,那么百分百是选举操作,绝不可信。
政党之外一些平日从不做民调,甚至不知道从哪冒出来的机构,突然在大选期间跑出来开记者会发布民调结果,也必须质疑,毕竟操作一个民调的成本不低,如果没有幕后金主,不会有人将民调当慈善事业做。至于若干打着学术机构旗号,却隐然替特定阵营围事的民调操作,同样令人不耻。
其次一个非常重要的检视标准,就是看所发布的民调数据,是否有依照民调发布的标准作业程序。譬如究竟是在什么期间内执行的,是根据什么母体做抽样,有效样本多少,信心水准多少,拒答或不表态的数据有多少,有没有完整公布民调问卷的题目等,如果所发布的民调数据,没有同步公布这些资料,那是绝对可以大加质疑的。
这其中有没有清楚交代问卷的题目更是其中的关键,要知道很多时候要获得某些答案,往往在于怎么提问。一份制作精美的问卷,只要藉由文句修辞的润饰、题目顺序刻意设计,暗示引导的操弄,要获得任何想要的数据,其实一点都不困难。西方许多学术研究早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只不过许多接受民调访问的民众,不可能即时识读出他们是在被操作的工具而已。
譬如说政大选研中心每隔一阵子就会公布认同趋势民调,提问的题目设计就是经过巧思,它的提问方式就是询问民众自认是中国人、台湾人,或是既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这种提问设计的关键,在于一开始就将中国人/台湾人做了两极对立的分类,受访者一开始就被逼得要在这个分类的类目下做选择,由于“中国人”隐然被设定成一个对立体的存在,选择“台湾人”的比例只会高不会低,照这种操作,谁都可以作文章说“台湾认同的趋势偏高,支持台独的民意日渐增涨”的结论。因为从一开始做这样的题目设计,就可预期一定会得到这样的答案,不是吗?这样的民调操作,很遗憾还是出自政大选研中心。
当然,还有一些民调数据已达到违反政治常识的地步,那就绝对可以质疑了,例如,先前某些调查将王金平做得很高,最近又有不少民调在炒高宋楚瑜的支持度,王金平的部分不提了,宋楚瑜的部分倒是有历史可佐证,由于宋楚瑜曾连续参选过台北市长与上届台湾领导人大选,那时节同样有不少民调数据不断在炒高宋楚瑜的行情,投票结果照样被打回原形。同样的戏码再度搬演,幕后主事者大概认定民众是健忘的,是好骗的吧!
几乎可以预期,在接下来几个月当中,一些突然诞生的民调机构,一些光怪陆离的民调数据,都会被量产出来,提供那些名嘴炒作,或是刻意营造若干舆论氛围,在家户电话使用率极低的今日,民调却依旧成为大选操作的工具,也算是一种奇观吧!而识读出这些民调操作的真相,恐怕也是选民的一项功课。
[责任编辑: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