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评社12月24日发表台湾问题专家李家泉的评论文章说,2015年是日本投降、抗战胜利70周年。自1945年日本投降开始,台湾终于回归祖国了。奇怪的是,从回归开始直到现在,一直存在着一种反“回归”势力。这种反“回归”势力,后来实际上转化成了绿色政党。
一、二战后台湾经历的三个阶段
日本在台湾经营50年,对于台湾回归中国是不服的,也一直不甘心。日本投降后,有少数残余的军国主义分子,还有一些日本浪人留在台湾未走,历次的反蒋斗争都有他们的身影。由于国民党军队接收台湾时,纪律松弛和败坏,“接收”变成“劫收”,招致台湾人民不满,加上留下的军国主义分子残余及日本浪人,从中推波助澜,这就更增加了人们对国民党政权的不满。在1947年的“2.28”事件中,这些人尤其起了极坏的作用。台湾人民本来是兴高采烈,欢欣鼓舞的欢迎祖国军队的,而在一些台胞眼里,国民党所代表的祖国军队,竟然比当年日本殖民侵略者还不如,太让他们失望了。那些留下的日本军国主义残余及日本浪人,后来又与一些被“洗脑”、被彻底“皇民化”的本土人士,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利用人民对来自中国大陆的国民党的不满,暗地结成一种反“回归”的力量,这种力量就是后来的“党外势力”及民进党的社会基础。民进党和其他绿色政党所主张的“台独”,实际上就是反“回归”、反“统一”势力的转型。民进党的全称是台湾“民主进步党”,当时用以反对国民党的专制独裁,还是颇具号召力的。
“两蒋”(蒋介石、蒋经国)统治时期。国民党政权既“反共”又“反独”,“反独”就是反分裂。当时美国的“两个中国”政策,也就是分裂中国的政策。而中国共产党自那时开始,即一直坚持一个中国政策,未作丝毫让步。毛泽东一方面“联蒋制美”,一方面也“联蒋制独”,协助国民党维持台湾政权,并公开放话说:“只要政权掌握在蒋先生手里,我们就放心”。爱国一家,爱国不分前后,就是那个时候提出来的。两蒋时期的“台独”,在国民党高压政策下,长期处于蜇状状态。但他们并没有被消灭,只是在行动上有所收敛,在相当长时间内成为潜在的“隐性台独”。
“李扁”(李登辉、陈水扁)统治时期。“台独”活跃起来了,成为它发展的“黄金时期”。在所谓“民主化”和“本土化”的幌子下,大搞“去中国化”,实际上是日本殖民时期“皇民化”政策的继续。在日本统治时期,根据李登辉本人自述,他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和青年”,受到了日本人的“完整教育”。其家庭则享受日人的两个特殊照顾,即“允许经营猪肉和鸦片”,成为典型皇民化的家庭,也是日本人重点培育的“桩脚”。他和他培养的接班人陈水扁,在执政期间,大搞形同“皇民化”的“去中国化”,这决不是偶然的。这个时期,一部分心怀祖国的台胞则成了“隐性统派”。
国民党和马英九重新执政期间。在马英九第一任期间,两岸关系有了很大改善和发展,台湾的“海基会”和大陆的“海协会”,先后在经贸方面签署了21项协议,特别是实现了两岸直接三通(通商、通邮、通航),还签署了《两岸经贸框架协议》,使两岸关系促进入了一个崭新时期。然而,马英九执行的“不统、不独、不武”政策,使两岸关系长期停留于“浅水区”。这其中当然有美国的影子。他的这个“三不”政策,是典型的中向路线。执行起来自然是左顾右盼,两面逢源,摇摆不定。一方面,不敢放手依靠统派,团结广大泛滥;一方面又害怕得罪“独”派,不敢坚持原则和斗争。结果是两面不讨好,内外受围攻。
[责任编辑: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