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评论中心  >   海峡时评

面对经贸挑战 台湾要明确“为何而战”

2014年12月01日 09:30: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台湾“九合一”选举揭晓,执政的国民党惨败,虽是地方选举,却也显示马当局六年多的执政绩效,完全未获多数民众肯定。台湾《经济日报》30日社论指出:选举激情过后,必须迅速重新整理心情,来面对近年来变化多端的经贸挑战。

  社论说,过去一年,韩国陆续完成与加拿大、澳洲的自贸协定(FTA),而中国大陆除与韩国的FTA完成实质谈判外,也签署了与澳洲的FTA,又在亚太经合会(APEC)的领袖宣言中,提出了亚太自贸区(FTAAP)的行动路径。这些如失控野火般的区域经济整合发展,未来一年可能只会加速。美国国会改选结果,共和党取得多数地位,由其过去支持自由贸易的立场研判,使得明年上半年通过贸易推广法案(TPA),正式授权奥巴马政府在完成“跨太平洋伙伴协定”(TPP)的可能性大增。

  台湾无论大小企业,几乎都以出口为主,再加上贸易顺差对经济及就业的重要性,很难置身事外。虽然台当局不断疾呼要重视,但社会却都冷眼相对。这种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的情形,对台湾非常不利,而且一来一往之间,各界对不能加入区域整合的冲击与影响,愈来愈模糊而无所适从。

  除了两岸关系的风险外,外界对台当局极力推动加入区域整合的质疑,大致可归纳为“为何而战”及“如何应战”二个层面。对于为何而战的质疑,一方面来自于台当局常搬出韩国、日本甚至中国大陆都完成了十数个FTA,来说明台湾必须加速。另方面来自于过于强调FTA的利益或不加入的冲击,给外界一种FTA就是逆转胜妙方的观感,但许多意见指出,FTA又不是积点数、赶流行,为何韩国签台湾就非得加入?再者,产业竞争力是靠品质、创新、价格及服务,FTA并非万灵丹;韩国签了FTA也不见得有多大的帮助。

  这些质疑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此很容易取得民众的认同,连产业都似乎有些动摇,这意味着台当局政策的思维与论述,必须有重大的调整。事实上,加入区域经济整合原本就不是因为韩国签所以台湾要签,而是要让新产业能够冲出头,旧产业能老店翻新。换言之,从两岸协议、FTA到TPP,都应该是落实产业政策的一种工具,而不是为签而签。

  台湾下世代的产业政策为何,是个大哉问,需要好好谈,但无论其内容,落实产业政策的工具很多,包含辅导、奖励、租税诱因,研发移转等,自然也包含洽签FTA与加入区域整合。这些工具各司其职都有不同功能,理应互相搭配里应外合,方能发挥最大效果。对于FTA及区域整合而言,推动思维也须结合产业发展方向。例如对制造业来说,有些产品的成败关键确实在关税,但其他则可能更重视技术的领先或能否及时上架。对服务业而言,市场开放不止是为了让业者走出去,更要注重把消费者、资金与技术“带进来”,才能留住产值与就业。

  以很多人质疑自由化程度不高的中韩FTA为例,因为韩国要发展文创扩大韩流,所以在中韩FTA纳入广播、电视及动画的合拍合制约定,以及强化对音乐电视的智财权保护条款。韩国要大力推动美妆美容产业,就争取检验检疫的简化及缩短时间。韩国要冲电子商务,就争取了电子商务专章,以及700美元以下小额商品免附原产地证明待遇。韩国要促进营造、金融保险等发展,也成为中韩FTA的重点,又在其与美国、欧盟的FTA中,接受了许多法规及体制改革的义务,作为推动内部革新的动力。这些都是契合产业政策思维下的结果。如此才能一推一拉,落实产业发展政策。

  回到台湾,社论提醒,目前无论是两岸协议或加入区域整合的论述中,产业发展思维的味道过淡,过于强调抗韩抗日的需要。未来,无论台当局或地方执政,在朝或在野,都应调整顺序,以产业政策作主轴,才能研判不同FTA间的谈判重点,更有助于凝聚“为何而战”的共识。

浏览精彩评论 进入评论频道

 

[责任编辑:李杰]

海峡时评
深度幕后
七日视点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