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是台湾“九合一”选举的投票日。台湾《中国日报》发表评论说,有投票,当然就会有选举结果。然而,选举有了结果,却并不表示,这个社会,已经能够相当高质量地实践民主选举程序,问题的关键,在于媒体处理选举新闻的方式,仍然进步有限。
选举的目的为选贤与能,这是人人皆知的理想。问题是,当每位候选人都说自己是为民服务的最佳人选,而且都洋洋洒洒提出一堆政见时,选民要如何分辨孰为贤能?媒介依赖理论指出,民众遭遇重大社会事件时,往往要依靠媒体的指引,决定行动方向。
像选举这么重要的事情,媒体当然应该发挥指引作用,透过采访学者专家及地方意见领袖,为选民阐释候选人政见的涵义,并分析政见实施的可行性及实施后的利弊得失,好让选民获得投票时的参考信息。然而,遗憾的是,在选举新闻中本该是最重要的这个环节,却也是媒体在选举新闻中表现最弱的一环,这实在是媒体的怠惰与失职。
疏于剖析政见之外,部分媒体在选举过程中,为达政治目的,在新闻报导中刻意偏袒特定候选人,不但给予较多报导篇幅,也配合候选人阵营的政治操作,对其对手用具有暗示性的报导框架诬陷,是行之多年、每下愈况、于今尤烈的媒体失衡。至于不尽力查证候选人的相互指控何为真假,甚至随便引用网络中不负责任的传言或意见,更是媒体在选举新闻与评论上的严重倒退,对选民的误导,莫此为甚。
其次,每到选举季节,选举民调结果,都是显要的新闻报导题材。然而,除了极少数受过专业训练的新闻工作者外,大部分的记者和编辑的民调素养还是没有进步,不了解在运用抽样调查结果推估选民整体投票意向时,必须考虑到抽样误差范围后,才能推估候选人民意支持度的差距。
而大部分的新闻工作者也太过强调单一民调的选情预测能力,忘了在竞选过程中,任何突发事件都可能瞬间影响候选人的声势,更忘了台湾的选举,往往决定于投票前最后几天,乃至选前一日的事态发展。因此,太过强调选举民调的重要性,便凸显出媒体对台湾选举特色的了解,并无长进。
此外,在这次“九合一”选举过程中,媒体太过注重6个直辖市,特别是台北市及台中市选情,而对其他类别地方公职人员的选情较为忽视,使许多选民在面对这为数众多的候选人时,既不了解老将过去有何表现,更不清楚新秀到底有何长才值得选民支持。报导失衡至此,是选举新闻的另一缺失。
选举新闻该如何报导,当然没有标准答案;然而,媒体能不能大公无私地善尽社会责任,为选民提供投票前深思熟虑的重要参考信息,却是对选举新闻必须要有的检验标准。毕竟,媒体进步了,选举质量才有可能不断提升。
[责任编辑: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