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评论中心  >   海峡时评

暴力电子游戏危害不亚于毒品成瘾

2014年09月26日 08:33: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台湾《中国时报》报道,岛内一名电子游戏高手张彦文由爱生恨,杀害女友,这样的电子游戏高手变成杀人凶手,不独台湾有。在美国,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案例,是位凶嫌在被警方逮捕时,喃喃道:“她怎么倒下去就不起来了?”

  电子游戏世界里,随时可重来;真实世界里,没有这样一个键。电子游戏世界里,重来不需成本;真实世界里,可能成本高昂,可能永远无法偿付。

  2009年,东京警方逮捕4名中学生,因他们多次以铝棒、木棍殴打熟睡街友。他们供称,街友头发蓬松,像电子游戏游戏中某个他们要追捕的人物,所以“攻击街友,感觉就像在打电子游戏”。

  在电子游戏世界里,电子游戏高手所向无敌;在现实生活中,他无法随心所欲,尤其在最渴望的爱情上,如果自觉是个失败者,会不会因此发挥电子游戏中本色:杀无赦?

  美国电子游戏业产值,去年为174亿美元,居全世界第二位。美国青少年打电子游戏比例极高,一项调查问“昨晚有没有打电子游戏?”回答Yes的达97%。因此美国有大量关于电子游戏的研究,特别是诸如“暴力犯罪与暴力电子游戏是否正相关”的研究。

  电子游戏降低社会适应力

  这些报告有时相互矛盾。例如“美国心理学会”研究报告称,证据显示暴力充斥的媒体及暴力电子游戏“会加深仇恨、侵略等性格,也使人的疑心加重,面对纷争时也易于出现暴力”。但密执安州立大学等机构的研究则说未必相关,称“有的孩子变得更具侵略意图,也有的孩子变得比较不具侵略意图”。

  看看实例,13岁的Noah Wilson被同伴以尖刀刺入胸部致死。凶嫌年龄相仿,杀人手法完全模仿电子游戏,因为他“天天把自己当作XX电子游戏中主角”。2个分别13及11岁的学生,在校园开枪杀死4位同学及1位老师。事后调查,2名凶嫌决心模仿某一电子游戏主角,“我们要主动出击”。

  另有一起杀人案,凶嫌动作完全模仿某一电子游戏。审理过程中,其母说了句名言:“与电子游戏无关?干脆说我儿子没有杀人好了”。

  2003年,3位警察被杀。审理过程中,律师辩解:犯罪动作是受某一电子游戏启发,所以先偷警枪,然后杀警。同年一起高速公路杀人案,两凶嫌在法庭上供称,是某一电子游戏给了他们“灵感”。2007年,一起弒父伤母案,辩护律师说,凶嫌深受电子游戏影响,“沉溺其中,难以自拔,就像嗑药一样”。

  这类案件不胜枚举,美国社会深以为苦,但无法可管。加州立法要管制,可是联邦最高法院裁定“违反言论自由”。被认为祸害最大的某一G开头电子游戏,现在已出到第5种版本,很快就要出6了。

  社会只好自力救济。前年12月康州珊地胡克小学枪击案,20余位师生罹难。几天后,附近一处小镇集会,把搜罗来的暴力电子游戏堆集起来,一把火烧个精光,并且誓言“绝不拿暴力电子游戏作为圣诞礼物”。

  近年最大规模的研究,取样高达13万件,内容来自全球135个研究计划,集合医生、心理学家、精神病专家,通力完成,应是较具代表性的报告,其结论之一是:沉迷于暴力电子游戏会增加“侵略的意图、愤怒的感觉、侵略的行为”,并降低社会适应能力。

  危害不亚于毒品成瘾

  论者谓,近年来,某些国家的军事训练借重暴力电子游戏,说是训练眼睛和双手的协调,其实也是让军人不再对杀人感到不安。电子游戏的深远影响可以想见。

  一位专家说,暴力电子游戏就像花生酱,大部分人吃花生酱没事,可是有些过敏体质,一吃就有大事。电子游戏亦可如是观。

  《醒报》有篇文章,作者自述“沉溺于网络游戏,足以毁掉一个人的人生,其危害不亚于毒品成瘾!”它让人夜以继日成为游戏的奴役,回不到人生正轨;在“让梦想成真”的虚拟世界中,以虚假的欲望投射取代真实自我,不但改变思维方式,甚至改变大脑结构。多少祸事因此而起。

浏览精彩评论 进入评论频道

 

[责任编辑:李杰]

海峡时评
深度幕后
七日视点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