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评论中心  >   海峡时评

另一种凝视:微文化 微新闻 微知识

2014年09月03日 14:50: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8月31日下午刘兆玄在北京首都图书馆所举办的大陆版新书《王道剑》发表会的现场。在名作家易中天与野夫这两位网络大咖的号召下,新书发表会大爆满,而刘兆玄与易中天的对谈内容,立即被放上网络,不断有人用微信把内容做实时报导,不断引起讨论。

  台湾《中国时报》3日发表作家杨渡的评论说,刘兆玄新作《王道剑》共有5册,全都以手稿写成,插画也都出自刘兆玄之笔。发布会场出现这样一种现象:会场上正热烈的讨论着王道文化、霸道精神、武侠小说、虚构与真实、江湖侠义与庙堂政治之间的关连,会场下却早己展开另一波讨论。有人用微信,把现场讨论的内容立即po上网,网上的另一波讨论就开始了。有赞有贬,有点评有论争,有人物评价,有内容讨论延伸的争论,热闹得不得了。

  过不久,还有人做了视频,上了网,那讨论就更精彩了。

  这就是现代传媒的特性。实时,立即传播、立即回馈、立即争论。妙的是,这种特性已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习性。过去惯于从大媒体取得消息的认知习惯,现在也有很多来自“自媒体”、“微媒体”。

  今年大陆曾举办过一场“微文化”研讨会。所谓“微文化”指的是大陆的几个主要的网络媒体,微博和微信。这两者都有一个共同点:文字短,不超过150个字,所以只能承载有限的内容。要如何在短短的字数里达到最大传播效果,就是一门值得研究的课题。许多微博大腕,有一个共同点:懂得如何吸睛。他们深谙读者关注的焦点,有时创造议题,有时追踪议题,而有观点创新,有时是惊天一爆,把内幕传出来。

  厉害的博客,追随的粉丝有上千万人,他本身就是一个比某些传统新闻更厉害的媒体。对网络经营者来说,这样的写手,真是可遇不可求的商机,许多商业模式也跟着来了。

  然而,它也有另一种危机。思想的浅短化。21世纪初的网络热潮中,大陆有各种自主网站的兴起,相较之下,现在的微博与微信,却因文字较短,而难有深沉与深入的讨论。再其次,由于文字少,许多观念只能出之以结论,把思想的过程都省略了,于是一些应有思辨陈述者,只能变成吶喊式的结论与口号。而应有细腻分析的理念,也只能出之以二分,否则很难引起眼球的关注。于是,对立的姿态,变成一种常态;冲突的角度,变成一种习惯;吶喊的声音,变成一种常音;走在危险边缘的语言,变成一种必要。

  然而它的阅听者是惊人的。有时一个消息一经大量转发,在短时间里竟可达到千万上亿人。有时一则谣言一旦出现,被转发到最后,甚至难以平息。更重要的是,它虽是一种由个人撰写的“自媒体”,但却是依附于大网络媒体的发言,若有逾越尺度,就会被封锁,被删除,或者被消去账号。当局管制起来,也毫不容情。

  然而也因其为短而缺乏深度的讨论,很容易变成情绪的直接反应。一个言论,一种情绪,几句锐利的语言,最后可能动员起群众的情绪而上了街头。可是,上过街头之后,下一步要如何走,却无法讨论,因为,这已经不是100多字可以讲清楚的课题了。

  21世纪的社会运动,彷佛带着一种特质:它只问今天要去做什么,却不知道醒来的第二天,要干什么?

  嗯,至于明天醒来要如何,我们看看FB、微信或微博怎么说,再决定?

浏览精彩评论 进入评论频道

 

[责任编辑:李杰]

海峡时评
深度幕后
七日视点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