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声音》轰动两岸。台湾《联合报》日前刊文表示,对比出台湾现在娱乐节目的制作水平瞠乎其后,而“台湾好声音”的出路又是如何?
全文摘编如下:
《中国好声音》之轰动,任何动静都在华人世界形成指标作用。前两天的第二季总决赛落幕,李琦夺冠,和台湾最大的关联是让张惠妹连带获得“冠军导师”头衔,可见连评审都成话题焦点。
这个现象,让台湾粉丝一则以喜一则以忧。看见我们“土产”的明星歌手、评审在大陆舞台发光,一方面与有荣焉,但心里也真是别种滋味。《中国好声音》的成功,让台湾专业人士也佩服,陈乐融夸其“每一步都踩得很稳,跨得很大”。这更对比出台湾现在娱乐节目的制作水平瞠乎其后,而“台湾好声音”的出路又是如何?
作曲家林少英不久前在《联合报》投书,呼吁支持文创,希望台当局别唱高调。文中提到台湾的好歌手,例如陈建年、胡德夫,以及今年金曲奖歌王谢铭佑。台湾当然不缺好声音,单看《中国好声音》节目里,屡屡带来惊叹声的台湾歌手的表现,就知此言不虚。这些歌手是台湾多年来流行音乐界多元发展的成果,而今只是“输出”到市场更为广阔的大陆舞台罢了。这是市场规律的必然现象,不足虑,亦挡不住。大家比较担心的是,台湾后继可有人?未来可否更上层楼?
台当局推广文创,锣鼓喧天,但连台“文化部”都常成为批评的箭靶,不时传出补助金被少数大咖垄断的话题,文化界屡屡表达失望。很多人还是将答案寄托在民间。没错,多少本土音乐人都是默默坚持理想,节衣缩食苦撑,方可于简陋的创作条件下完成作品。幸好还有并不受商业化导引的金曲奖继续发挥功能,多少也成引领华人音乐的指针。陈建年、胡德夫、谢铭佑等歌手,无不借由金曲奖而跻身歌坛,成为很多人在商业作品之外会专注倾听的对象。
此外还有各种民间文化界人士的努力,例如在台东的“铁花村”打造了东部独立乐团、歌手的园地,借以留住少数民族好声音,这些都是民间的力量。台湾不缺好声音,现在需要的是由“资源+专业”打造出产业化的大环境。
[责任编辑:高斯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