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评论中心  >   海峡时评

台湾,你为什么不快乐?

2013年08月20日 08:55: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台当局“文化部长”龙应台接受专访时说,比起十几年前她出任台北市文化局长,今天台湾社会对台当局的“信任感”几乎“荡然无存”。她还说,15年前后相比,今天台湾人对自己的“信心指数”也降低很多。 台湾《联合报》20日发表神论指出,不用龙应台提醒,大家也知道,人民对当局“信任感”的消失,与民众“自信心”的下降,都是台湾社会极真实而严重的问题。如果把两者放在时间的向度里观察,至少在未来几年,我们看不到这两条抛物线的下坠终点。更让龙应台慨叹的,显然是前者,所谓的“官不聊生”;但格外值得人们关切的,其实是后者,社会忧虑台湾长期找不到出路和解方的“失落感”。

  社论摘录如下:
  
  所谓“官不聊生”,是台湾民主化以来,官员一直挂在嘴边的自嘲。台当局的权威失落,而官员未随着时势变化而调整服务心态,当然难以得到人民的信任。然而,对民众而言,如果民主化的结果,给了人民更多“当家作主”的自信,更多向官员呛声、反唇相稽的机会,结果却无助于提升当局效能,亦无助于实际解决问题,这样虚幻的民主,怎不令人感到失望与失落?人们又如何不愤世嫉俗?  

  台湾自信心的流失,或可从三方面观察。第一,是民主骄傲的蒙尘。公元两千年的政党轮替虽在艰险中缔造,民众对于政治新局的开创其实仍充满期待,同时也以台湾作为华人社会的民主先行者感到骄傲。不幸的是,这项憧憬,却以民进党八年的施政混乱作收,而陈水扁家族的贪渎无行则更是对台湾社会的一记迎头重击,民主化和本土化神话同遭粉碎。  

  第二,是经济风光的消褪。从李登辉的戒急用忍到陈水扁的锁台政策,台湾经济错失了利用大陆崛起以追求壮大及脱胎换骨的契机;但二度政党轮替后,马英九虽改善了两岸关系,却在经济面向迟迟无法找回成长的动能。包括爱台十二项建设和四年五千亿扩大公共建设方案,都投入了巨大的经费,却看不到带动生产和就业的附带效益。这两年,经济成长、青年失业、年金及福利负担不支等基本面表现不断恶化;比起邻近地区的向荣趋盛,不免让人丧气。  

  第三,是社会共识和共同价值的散失:民进党执政期间,台湾的“统独之争”进一步扩大为“蓝绿之斗”,政党的斗争深化为社会大众的颜色分化,至此,台湾就完全失去了共同语言与共同价值。今天社会上发生任何事情,都要经由“蓝”或“绿”的试纸检查,来验证它的属性和辩正方向。经过这种非理性的蓝绿运动,原来台湾还存在的“中间地带”,包括学术界、宗教界乃至民间社团在内,清者噤声以求身免,浊者轻易投身选边而站。失去中间地带的台湾,不仅失去了调和社会平衡的力量,也失去了原先对民主、自由、法治、专业、理性等价值的认知和信仰。  

  今天台湾人充满失落感,一个原因是人们认知到自己的台湾正在走下坡,这是再怎么假装“自我感觉良好”都掩饰不了的事实;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人们看不出这个“台湾往下掉”的情势,要碰到什么样的力量,才能把它托住。要靠马当局突然的觉醒和振作吗?靠下一次政党轮替吗?还是靠抗争团体不断接力在街头冲撞?  

  王建煊日前发飙责骂“监察院不如关掉”,其实正是这种失落心理的反射之一。问题是,高官无力解决问题,却采取如此非理性的暴冲手法发泄,只会加深人民的愤世嫉俗。“政府”官员需要民众的信任来推动台湾,但台湾失落的自信心,不也在等待“政府”的作为来填补与提振?  

  老实说,当台湾政治和社会歧见深化到这种地步,人们要期待什么高人一出手就能化解民众的无力感,恐怕是不可能的事。民众可以做的,或许是从自身做起,尽量避免用负面语言引发负面对应,尽量减少用政治颜色来分别敌我,尽量还原自己对民主、自由、人道等价值的原色信仰,尽可能追求超乎蓝绿的客观价值。无论如何,要一点一滴找回中间地带,切勿再陷入集体愤世嫉俗的悲情。 

[责任编辑:赵静]

海峡时评
深度幕后
七日视点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