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的名嘴狂潮从政论节目开始,如今已十分多元,几乎什么题材都能谈,内容既谈不上专业,更常游走道德边缘,这种现象由来已久。台湾《中国时报》今日刊载社论指出,名嘴文化的盛行,反映的是台湾集体的便宜行事心态──大家早已习惯传闻成话题、话题成新闻。台湾应正视名嘴爆料的负面效应,假料成风,除了媒体、名嘴该负责任之外,政坛、影剧圈也该省思对这种爆料生态的扩张、蔓延,实在是难辞其咎。
全文摘要如下:
“比广岛原爆还要更有威力!”“不只是长崎原爆,是车诺比加福岛一号!”过去几天,台湾笼罩在“谁是X先生”的重重疑云中,最后,到底谁是X先生,或者,到底有没有X先生,外界实在无从确知;不过,可以确定的是,爆料的谈话性节目收视率明显上升,而爆料的名嘴受到的关注度也大幅升高;而且,被影射当事人名誉所受到的损害,也很难回复了!
“前行政院秘书长”林益世涉嫌索贿案,爆发至今约两个多礼拜的时间,几乎每日一爆、高潮迭起,不过,再怎么精采绝伦,弊案终究不是剧情片,总有暂时冷场的可能。然而,弊案无法天天有梗,名嘴却不能一日无料,况且“动动嘴皮子就能赚钱”的名嘴产业,让不少人感到羡慕,甚至还有传播科系学生以成为名嘴为生涯目标,名嘴业已出现超额供给,如果不麻辣一点、劲爆一点,可能明天就接不到通告了;做了过河卒子,怎能不拼命向前!
台湾的名嘴狂潮从政论节目开始,如今已十分多元,退役新闻人以“资深媒体工作者”之衔,几乎什么题材都能谈,内容既谈不上专业,更常游走道德边缘,这种现象由来已久,胡忠信“长崎原爆”变成“长崎蛋糕”的荒谬可笑,并非首见、也不是个案,老实讲,多位事后予以挞伐的名嘴们,翻开自己的爆料、评论纪录,恐怕也不见得能够心安理得吧;假料成风,除了媒体、名嘴该负责任之外,政坛、影剧圈也该省思对这种爆料生态的扩张、蔓延,实在是难辞其咎。
对爱爆料者与有料爱爆者,“名嘴”这个角色真是充满了致命的吸引力。因为名嘴的身分与特质让节目介乎新闻与戏剧之间,暧昧而模糊,对有心人来说,也就有了进可攻、退可守的利基。当有人想宣传、想放话、想出名、想搏版面、想测试舆论风向球等等,就透过谈话性节目、透过名嘴释放消息,如果有问题、有后遗症,可以躲在“这是听说的”、“这是一种假设”之类的掩饰之下,避开相关的法律追究,再说,名嘴出没的节目多不是正规的新闻报道,其夸张、戏剧化的制作企图与表现方式,也明显地并不期待观众以严谨、有根据的新闻视之,而是一种公开的街谈巷议,较之“类戏剧”更难定位。
然而,名嘴多具有媒体工作者或者学者身份,给人“说话有所本”的联想(和期许),再加上社会大众对各式传闻总有“无风不起浪”的基本假设,因此,媒体受众对这些名嘴的发言,多半抱持“宁可信其有”的态度;而“为了保护新闻来源,因此不能公开”的模式,更在神秘中增添了几分权威性。
名嘴企图透过爆料提高自己的价值,这价值包括对权力者的谈判筹码,也包括个人的人气;而有料欲爆者也可能有意借此“非正式”的管道遂行其特殊的目的,政治人物的密会总爱挟带名嘴参与,难道不是对“大嘴巴”的特异功能有所垂涎吗;媒体则可因此类活动与节目,收割影响力与收视率。当然,这个食物链并不只有爆料者、有料者和媒体,观众也在其中扮演了催生与鼓励的角色。
质言之,透过名嘴“身历其境”般的论述,市井小民也仿佛亲自参与了那一场又一场大内高手的权力斗争、那一幕又一幕票房明星的云雨翻覆,这种乐趣与刺激感,是正常的新闻报道不能提供的,是虚构的戏剧小说不能满足的;在名嘴的故事里,人物可能是真实存在的,至于个中情节与人物关系,“真做假时假亦真、无为有处有还无”,真真假假,大家就亲戚唛计较吧!
对名嘴产业而言,这次胡忠信踢到的铁板不是新闻人的分际,而是江湖的规矩:名嘴爆料可以来硬的,东窗事发之后,态度则要软着陆,身段放低就可避风头,两个礼拜后不又是一条好汉!但胡忠信却是一路加码,不但自己烈火引爆,效应也让名嘴同业神经紧绷、备感威胁。
然而,名嘴为害又岂止X先生一桩!名嘴文化的盛行,反映的是台湾集体的便宜行事心态──大家早已习惯传闻成话题、话题成新闻;鹅毛般的血丝变成鹅毛、变成一只鹅,日子就一天一天这样过下去吧,如此,也就不必去烦恼真实世界艰难与挑战了。“名嘴共和国”是台湾人的避秦之地,谁会认真谴责桃花源不切实际?
[责任编辑:高斯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