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江大学大陆研究所教授潘锡堂今日在《海峡导报》撰文表示:最近一段时间,民进党内的两大巨头苏贞昌与蔡英文,都颇具新闻看点。潘锡堂指出,只要民进党仍然回避两岸政策,“最后一里”的距离就还似滔滔大河,跨不过去。这次党主席选举,诸位候选人除了在“卡苏”一事有志一同外,在两岸政策却是南辕北辙。这样的民进党,未来有可能在两岸政策上寻得共识吗?这才是民进党能否执政的关键。
全文摘编如下:
为了一场选情并不激烈的党魁选举,民进党一连办了3场电视政见会,但5位候选人在党的未来路线上并未激荡出任何火花;让人印象最深的“亮点”,竟然是胜选希望最大的苏贞昌是否自私自利、不近人情。
目前攻击苏贞昌的言论,大抵指向苏贞昌在两岸政策、台美关系、“宪政”问题方面,是“没能力也没担当的人”,特别是苏贞昌的两岸政策,“没有意义,也没有价值”。此外,苏贞昌的政治性格也成为其他候选人或党内人士指责的话题。
以苏贞昌的声望及实力,党内“反苏势力”深知拉不下他,但是他们却成功地达到两个目标:第一,暴露苏贞昌志在2016“大位”的企图心;第二,“志在选‘总统’的人,不适合担任党主席”,经过几次辩论,成为党的共识。换言之,苏贞昌担任党主席进而角逐“总统”的正当性已经被严重摧毁,而这正是党内反苏人士最主要的战略目的。
其实,苏贞昌决定参选党主席,着眼在卡位,希望在掌握党主席权位后可以操持情势;不料,如今大势逆转,即或他当选党主席,也极可能做不成党内共主,反成为党内公敌。主因在于:苏贞昌志在参选2016“总统”,但党内拥护蔡英文再战2016的声音愈来愈大,苏已被视为挡路石。
值得一提的是,民进党为何如此防苏,当然和苏个人风格有关。其他四位候选人对苏的批评意在言外的是:若苏赢得“大位”,是个不会共享天下的人;相对的,蔡英文擅长合纵连横,懂得分配权力。尤有甚者,蔡英文在电视专访中对参选2016年“总统”表明不排除成为“选项”。这一“间接表态”已正式宣告“二次苏蔡之争”开打,未来四年党内恐陷分裂危机。
相较苏“保守”,蔡英文沉潜数月后抛出“持续维持自己成为选项”,虽显得直白坦率,但对两岸政策的论述,还是停留在“大选”期间的“空心蔡”层次。
蔡英文和苏贞昌虽然是竞争者,关系紧张,但除了领导风格外,二人有其同质性。许信良批评苏贞昌从未提出有意义的两岸政策,和大陆交流的谈话是一句空话。某种程度而言,这些批评也都适用于蔡英文,她谈起两岸政策何尝不像在打哑谜,而她对美国政策更是严重误读。
可见问题在于,只要民进党仍然回避两岸政策,“最后一里”的距离就还似滔滔大河,跨不过去。这次党主席选举,诸位候选人除了在“卡苏”一事有志一同外,在两岸政策却是南辕北辙。这样的民进党,未来有可能在两岸政策上寻得共识吗?这才是民进党能否执政的关键。
总之,目前民进党最重要的自救之道是在改革与转型,现在却不幸陷于苏贞昌及蔡英文的权力恶斗之中。如今,苏被不成比例地斗臭、抹黑,蔡又被不成比例地美化与高估。已可预见,这场权力斗争,因为已使得派系的利害关系紧绷,必将影响改革转型的空间。未来“二次蔡苏之争”若只是个人之争,而非真能突破过去对两岸路线、社会政策的思维、论述之争,又如何能与蓝营一较高下、说服选民让绿营重新执政?(潘锡堂 淡江大学大陆研究所教授)
[责任编辑:高斯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