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评论中心  >   海峡时评

台媒:加速两岸金融业的开放脚步

2012年02月27日 13:44:00  来源:全国台湾研究会
字号:    

  台湾金融主管部门副负责人李纪珠日前对外表示,对大陆金融机构赴台参股一事,将作全盘考量后松绑。对此,台湾《中国时报》25日发表社论深表赞同,且建议台当局在对两岸金融业松绑时,脚步该加快,幅度也该加大,更该调整管制、限制、防弊为主的心态,改以积极、进取、攻击性的态度,加快开放脚步与幅度。 

  社论说,现阶段对陆银赴台参股规定,其对象以银行及金控为主,单一陆银持股不得超过被投资银行或金控五%,与其他大陆地区投资人合计不得逾一○%。李纪珠表示,台当局“金管会”拟在不丧失经营权的前提下,提高陆银参股金控旗下子公司比率上限;此外,也将分析各金融机构的股权结构,作“差异化”考量,例如公股持股比例高低,就是分类标准之一。 

  社论对松绑的政策方向深表赞同,因为目前单一陆银参股比例五%的限制,形同鸡肋,很难有实际的吸引力,因此作较大幅度放宽有其必要。但对“差异化”考量,却大有疑问─特别是说要让现有业者“不丧失经营权”的前提下作放宽。 

  金融产业作为经济的血脉,诚然有其不可取代与忽视的重要性,但其重要性却还不到“影响台湾安全”。岛内的银行产业实际上已是Overbanking——银行家数过多、竞争过于激烈,全部陷入红海杀戮战场。金控或银行的大股东,如果连自己都不珍惜自己的银行,持股低到难以掌控经营权,最后被外人(即使是陆银)拿下经营权,也是市场运作的结果。台湾“金管会”到底基于什么考量,必须要在法令制度上协助捍卫业者的经营权? 

  而部分人士是强调岛内金融机构掌握的各种资料——包括客户名单、征信资料、经营银行的know-how,都不能落入陆银手上。不过,如果这个理由成立,那么,台湾金融业根本不该开放外人(包括陆银及其它国家和地区)投资了。如果拿掉这些资料,银行的价值就等于被掏空;而开放陆银参股岛内银行,其实着眼点也不是要抢台湾市场(这是一个饱和的红海),而是希望结合两者力量、截长补短,抢功大陆起飞中的市场。不相信“商业逻辑”,只一味强调“保密防谍”的思维,所谓的两岸经济与产业合作,简直都不必再推动了。

  更何况,金融业是特许产业,任何重要的股权变动、经营权变化,可不是“自动生效”,一定要先向主管单位台当局“金管会”申请,台当局“金管会”对任何案件都有审核准驳的权力。陆银要投资银行,一定要先向“金管会”申请;就算核准且拿到经营权,也一定持续在“金管会”的监理之下。把一家银行被外人或陆资拿下经营权,就视为大事,是过头了。 

  社论说,两岸金融开放是个互惠的互动过程,“金管会”要在事前规定下“先穿上小鞋”,只显示“金管会”的保守与惧怕竞争,同时也让对岸帮台湾银行赴大陆“穿小鞋”,最后还是影响台湾银行在大陆的发展。事实上许多业者都已表明“不怕更开放,只怕不开放”,“金管会”是不是该对开放更有信心点?坦白说,“金管会”要针对各家金控、银行的股权结构,为各家金融机构其订定出一个“保证不丧失经营权”的陆银参股比例限制,其本身就是一个笑话。

浏览精彩评论 进入评论频道


[责任编辑:李杰]

海峡时评
深度幕后
七日视点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