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人川岛茉树代Makiyo与日籍友人友寄隆辉殴伤计程车司机林余骏案,台北地检署日前火速侦结,检察官依重伤害未遂等罪起诉,对二人分别求刑四年、六年。台湾《联合报》13日发表社论说,此事连日在岛内网络与媒体的高度关切与“协助办案”之下,由事发到起诉,仅仅不到十天,虽然案情不算复杂,但难说不是群众的民粹压力穿透了“司法”高墙。
社论说,此案既已起诉,但十天来的高潮迭起、台湾网民与媒体的疯狂追凶,其中卷起的巨大社会动员,有待我们由其中淘筛出极有价值的教训。如果我们自信台湾的公民社会成熟度引以为傲,那么Makiyo事件正是检视的好教材。
首先,究竟群众为何如此高度关切这件街头暴行?脸书上数十个声讨的社团,聚集数十万人连夜按赞,集体狂怒,一发不可收拾。这股冲天之怒,究竟由何而来?
起初,Makiyo等人发出的律师声明文,插入“袭胸”一段,更居然最后还撂上一句:“若事情圆满解决,就不会对司机提告。”无视于重伤司机还躺在加护病房生死未卜,语带恐吓的高傲措辞,立即引爆集体愤怒。
另一方面,有些媒体诉求的修辞则是:一方是住得起一夜数万元(新台币,下同)高级旅店的日本大哥,与一夜喝掉十二万元酒钱的女艺人;另一方则是一天才赚两千元的计程车司机。暗示了其中的阶级差距、社会资源的对比,导入“富欺贫、强凌弱”的公式,让对贫富差距早已极其不耐的台湾群众,情绪一点就燃。
再者,众多网民甘心大费周章比对两造说辞,一一戳破谎言与藉口,大抵还是因为民众对台湾执法系统的不信任。百姓心底的潜台词是:法院是“有钱判生,无钱判死”,尤其是底层的小案子。所以网友集结,要用民间力量“讨个公道”,至不济,也要女星“退出演艺圈”。
台湾检警也果真“合作”,办案过程荒腔走板,传唤证人慢半拍,就连拍到女星踹人的关键录影带,也在目击者交给警方后,“神隐”了六天,无人知晓。直到电视都播了踹人画面,连带警察办案移交证物是如何草率,也一并现了形;更坐实了小老百姓对“执法”系统的不信任。
社论说,也正因为如此,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如果没有网络“乡民”的集体讨伐与群众压力,哪会认真为司机伸冤?宁可相信网民“自力”办案,而不是制度,岂不可悲?
社论指出,当电子媒体设定议题,加上网络的动员力量,媒体加网络的合体,隐隐然已成为一个以正义为名的超大霸凌机器。以替被害人“讨公道”之名,连日讨伐动手的女星及日本友人,记者对“坏人”恶行恣意地加油添醋,俨然已成理所当然,也引来“媒体公审”的批评。虽说挖掘真相,本是媒体责任;发现事实、拆穿谎言,也值得嘉许,但是“分寸”却应是其中的关键字。追索三名女艺人的交往史、性癖好、母亲的婚姻;甚至追到女艺人母亲摆摊的菜场,要她面对镜头,也都嫌太过。更糟的是,请出柔道高手模拟痛殴步骤,如同亲见,并率尔推论案情,把新闻专业置于何地?
社论还说,日本趋势学者大前研一痛责日本是“集体不思考”的社会;以此针砭放在现下台湾,也挺合适。面对义愤,我们总是诉诸情绪,只要有人起头,众骂接力,乡民急于“助拳”,甚至义愤填膺到看不清真相。在第一时间尚无确切真相之前,我们总是急于发作、急于动怒,经过网路的渲染、情绪动员,什么粗口都骂得出,祭出“人肉搜索”、串连网友到公认的“坏人”门口堵人、呛声;如果有人声援“坏人”,表明“要给她机会”,就得同样口诛笔伐…这样的集体暴力,已离原本诉求的“正义”很远。
在网络快速散播的集体愤怒中,跟着大家同仇敌忾,选人多的地方按“赞”,既正义又有归属感,却是最廉价的正义。即以眼前的情势而论,所有电视台表现的,究竟是伸张正义,或只是在抢卖“Makiyo蛋塔”?社论最后说,闹到如今,连台湾的律师也不敢接受友寄隆辉的委任,这绝不是一个值得喝采的社会氛围。
[责任编辑: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