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塑化剂污染风暴使得民众对食品安全的信心降到了谷底。台湾《联合报》12日刊载社论指出,食品大厂如果珍惜品牌,理应将食品安全视为整个生产作业的最高准则,严格为自家产品把关,更不应为了节省成本而购用不合理低价的原料,增添风险。当然,卫生主管机关才是改善食品安全最重要的关键。在修正食品卫生管理法,加重不法商人的罚则之际,主管机关也应即速促成DEHP的毒化物排行升级,俾便加强管理,强化现行对上市食品的抽检作业,使不法的食品添加物无所遁形。
摘要如下:
塑化剂污染风暴不断扩大,岛内民众对食品安全的信心降到了谷底。
虽然在事件发生后,检调加快脚步查缉不法,卫生主管机关立即公告了处理原则,立法部门更火速通过修正食品卫生管理法部分条文,加重对不法黑心商人的罚则;但不可讳言的,这些亡羊补牢的措施显然未能消除许多民众心中的疑团:为什么有毒塑化剂可以在食品市场横行几十年,迟至今日才检测出来?何以连一些知名品牌大厂也涉入其中?这真的只是偶发事件吗?
卫生主管机关对食品添加物虽采正面表列方式管理,但食品工业日新月异,添加物几乎不可能完全控管,部分原料商难免使用表列之外的添加物,增加商品在市场的“竞争力”,塑化剂DEHP只是其中之一,而台湾迟至1999年才将DEHP列为第四类毒性化学物质。
换言之,在化学添加物充斥食品市场的情况下,毒塑化剂风波实不应视为偶发事件,偶发的只是DEHP已列为毒性化学物质。内行人仅使用多种化工原料加水,即可调出色香味俱全的饮料及汤品,已是不争的事实,而网路传言市面上有茶饮店直接购买化工原料制作饮料;这些化学添加物目前或许合法,如DEHP在1999年以前亦“合法”,但谁知道什么时候科学研究会证实它有碍健康?谁知道多种化学添加物混用后对人体的影响?谁又知道下一个毒塑化剂风暴何时爆发?
在遭DEHP事件波及的商家中,确实可能有些摊商是因不知情而成为受害者;但一些知名大厂也声称是受害者,委实值得深究。食品大厂如果珍惜品牌,理应将食品安全视为整个生产作业的最高准则,严格为自家产品把关,更不应为了节省成本而购用不合理低价的原料,增添风险。
当然,卫生主管机关才是改善食品安全最重要的关键。DEHP目前虽已列为第四类毒性化学物质,需受毒化物管理法的规范,但制造、使用、贮存及运送等都不需要设置专业技术人员管理,难免造成控管的漏洞。在修正食品卫生管理法,加重不法商人的罚则之际,主管机关也应即速促成DEHP的毒化物排行升级,俾便加强管理。
再者,市面上的化学物质多达十万种,其中不乏具毒性者,但目前当局列为毒性化学物质的只有271种,而其中78种属于管理松散的第四类毒性化学物质。在这次毒塑化剂风暴中,DEHP固然是主角,其他许多毒性化学物质同样有机会造成食品安全的顾虑,当然不应忽视。
更积极的作为是,强化现行对上市食品的抽检作业,使不法的食品添加物无所遁形;但在目前,各县市的稽查及检测人力严重不足,使这项最后的把关形同虚设。
食品安全一向备受多数民众关切,岂容亮起红灯?何时我们才能重拾以往对台湾食品的信任,何时才能有完善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呢?
[责任编辑:高斯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