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发生在其它地方的所有重大自然灾害一样,“莫拉克”过后的台湾,尚未完全从惊恐情绪中走出来的民众,又开始感觉到了两种东西的撞击:一种是从四面八方涌来的大爱,一种是正在四处蔓延的“灾后征候群” 。
你来我往两岸大爱不断
说到大爱,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从大陆传递出的骨肉情、同胞爱。上周,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借接见台湾少数民族代表团之机,代表13亿大陆同胞“向遭受台风袭击的台湾父老乡亲致以深切慰问”,强调“两岸同胞血肉相连,台胞的困难就是我们的困难”,表示“将继续向台湾同胞提供救灾援助,支持台湾同胞搞好灾后重建”。
国台办宣布“大陆方面已做好准备,向台湾受灾同胞提供所有所需的救灾物资,随时启运台湾,以救灾民之急。”
与此同时,有关台湾风灾的报道占据了大陆各大媒体的主要版面,以“两岸携手共渡难关”为主题的赈灾活动接连登场;各类自发性的“向台胞献爱心”募捐活动密集展开,一笔笔署名“大陆同胞”、带着体温的善款,通过各种渠道流入岛内;组合屋、消毒机、毛毯、睡袋等救灾急需物品已经在第一时间运抵台南灾区……
此情此景,让人很容易就联想起了一年多前,当汶川发生大地震时,台湾岛内所出现的相同场景。这一份一份爱心、一点一滴的真情,正在汇集成一股巨大的暖流,温暖着受灾民众的心,浇筑着两岸长久和平发展所需的社会心理基础。
说到大爱,还有在岛内普通民众中传递着的深切关爱:近千名来自岛内各地的青年志工,透过网络发出“看到灾情那么严重,不如直接到灾区帮忙”的动员,并主动承担起风险很高的清污工作。在受灾较轻的北部,各捐血站前都排满了等待捐血的民众。一名住在新竹县、以拾荒为业的八旬老荣民,将自己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50万元新台币全部捐出来,“给南部灾民尽点力”……
无聊政客在旁“吐口水”
但是,灾民最终能够接受到、感知到多少这样的爱,进而转化为重建家园的信心和动力?眼下还真是个问题。原因就在于还有一个“灾后征候群”在作祟。
有一种“症状”是属于“逢灾必见”、需要时间去慢慢消除的。比如灾民的心理创伤后遗症。在家园一夕全毁、亲人骤逝造成的锥心之痛面前,无论人们的神经多么坚强、理智和清醒,都很难阻止它转化成对过去的恐惧、对未来的绝望以及对当局的不满情绪。这是任何一个刚刚经历了劫难的人都拥有的一种“特殊权利”。当政者所能选择的应对措施只有一个:倾听、安抚。
还有一种“症状”,则是作为“选举社会”的台湾所固有的“口水文化”,尤其在灾害来袭时的“并发症”尤为突出。有此“症状”者多为无聊政客、无良媒体。别人在忙着救灾,他们则拿着“放大镜”在一旁“监督”,一旦发现政治对手的一点“疏忽”,就猛扑上去,一通“口水”:左一句马当局治水失灵,造成这次风灾;右一句马当局救灾无方,通通应该下台。放着那么多救灾的事情不做,把一个无聊之极的“内阁改组”话题炒得“风生水起”。
而对于来自大陆的援助,他们更是极尽歪曲、污蔑、造谣之能事。一会儿说捐款“不够多”,一会儿说“大陆让马英九拒绝国际援助”,一会儿又借助媒体大肆炒作所谓的“大陆组合屋甲醛超标”……他们是在“监督”救灾吗?是在“与灾民同伤”吗?分明是“搭灾难便车”,重新挑起“绿蓝之争”、“统独之争”,借机将年底的选战导入自己最擅长的轨道。
争取民心安置灾民最重要
从上周开始,岛内将进入安置灾民、灾后重建的过渡期。马当局做得很辛苦,也很努力。马英九每天奔波在灾区,安抚、慰问灾民。在已经为“救灾不力”数度公开道歉之后,又带领主要官员,当着所有媒体的面向民众90度鞠躬致歉,以此表达“完全执政完全负责”、对所有的批评指责“概括承受”并完善处理灾民安置问题的决心。
为此,台当局成立了“灾后重建推动委员会”,正式启动灾后重建机制,每天公布最新救灾资讯……但是,马当局做什么是一回事,灾民或者说岛内多数民众是否认可他们的努力则是另一回事。尤为重要的是,如果他们总是在“所到之处不断出现被呛声”的环境中做事,必然会畏首畏尾,生怕有一点闪失,影响的不仅是自己的信心,更是办事的效率。如此这般,有可能给那些别有用心的人逮到操弄民怨的机会。这是一种很可怕的恶性循环。
所以,不管灾后工作有多少头绪,首要的是争取民心,尤其是灾民的理解和支持。
成立新机构,完善防灾救灾机制,编列巨额财政预算投入治水工作,这些事情固然重要,但就现在的情势而言,头等大事还是安置好灾民。除了抓紧实施对灾民最重要的灾后防疫、慰助金补助等工作之外,给灾民一个栖身之所至为重要。如何办好这件事?分析人士给出的建议是:“救急须用近水”。借助大陆在抗震救灾中的成功经验,让大陆的相关专业人员和设备早一天赴台施援,不能再犹豫了。
但愿马当局已经听到了这样的呼声,更希望他们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谢克)
[责任编辑:王赛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