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强大民意压力下,台当局“经济部”宣布原订8月1日应调涨的油价暂不调整,未来油价将从每月调改为每周调,并自8月8日起实施。“经济部”并表示,未来1个月将广邀各界检讨浮动油价公式,新的油价公式可能自9月开始试用。台湾《工商时报》社论指出,当局不顾油价公式,由“中油”公司吸收应调涨的每公升7至8角油价,固然是“苦民所苦”的决定,也暂时解除了外在压力,但是,油价公式禁起不政治压力的摧折,却是让“520”以来口口声声应尊重市场机制的新当局高官自掴嘴巴,未来还可能陷入进退两难的窘境。
近年国际油价的大幅波动,根本原因是供需失衡问题。石油供给增加已濒临上限,新油源开发成本愈来愈高,但石油需求却不断增加,因此,任何短期因素包括天候变化、地缘政治乃至最大原油使用国美国的库存量变化,都会造成油价的大幅波动,从而也助长投机炒作的空间。最近几周油价从每桶147美元高峰遽降至日前124美元,主要就是受到美国经济走疲、原油库存增加,伊朗局势趋缓以及第3季传统需求淡季等短期因素影响,让油价由多转空,但就此推断下半年油价将大幅走跌,恐怕太过乐观。从中、长期来看,油价仍将是涨多跌少的局面,二年内若突破每桶200美元,亦不足为怪。
社论认为,国际油价剧烈波动既然无法避免,浮动油价的调整频率无论时间长或短,都可能引发不同的效应。记得浮动油价机制在2006年9月民进党执政时期开始实施,当时国际油价从高档一路下跌,“经济部”采取每周调整政策,让人民感受到能够及时反映国际油价下跌,因此获好评,但是2007年国际油价持续飙高,每周调整岛内油价让人民叫苦连天,“经济部”迫于压力,在年中将每周调先改为每两周调,后又改为每月调,但是,国际油价始终看回不回,在“总统大选”日益逼近的强大政治压力下,最后干脆祭出冻涨机制,规定岛内油价上涨累计15%时即予冻涨。马当局在就任前后一路批评民进党当局政策变来变去,冻涨机制违反市场法则,但上任才2个多月,却不免走回民进党老路,可见政治凌驾经济,不是民进党的专利。
说穿了,国际油价涨多跌少时,岛内油价累积1个月再调,民众的感受显然比较好。反之,国际油价跌多涨少时,岛内油价每周跟着及时调整,民众当然会叫好。现在当局在压力下改为每周调,若下半年国际油价走缓,自然容易过关,不过,若国际油价到第4季或明年又因为短期因素飙涨,届时现在“苦民所苦”的“刘内阁”,是不是不再“苦民所苦”,坚持每周调?或者师法民进党当局,改为每月调甚或干脆冻涨?
社论直言,要根本解决油价问题,绝不是继续在浮动油价计算公式或调整时间频率上打转;而是应该深刻体察何者是坚实稳固的民意。老实说,升斗小民不是不能接受解除冻涨,但是,大家始终无法理解的是,在双占油品市场结构下,何以“中油”公司与台塑化公司会有巨大的效率差异?当局何以任由“中油”长期无效率经营,炼油成本高过台塑化3至4成?订定一成不变的浮动油价公式,不等于保障双占市场经营者长期暴利?何以当局不能排除各类油品进口的障碍,让岛内油品市场能够充分自由竞争?当局一年花费超过2千亿元补贴油电价格,占当局总预算1成以上,其最大受益者究竟是谁?当局除了呼吁节能减碳之外,何曾拿出有效可行的中长期对策?“刘内阁”自认要走出游击战的泥淖,但却对最关键的油电价格问题拿不出整体的作战策略,这才是“刘内阁”无论怎么做,民众仍然怨声载道的症结原因所在!
政治是现实及残酷的,社论最后希望民意支持度已经跌到谷底的“刘内阁”,最起码也要做到决策能够符合市场机制及经验法则,不要让所剩不多的尊严也被一扫而空。
[责任编辑:张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