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评论中心  >   海峡时评

台湾银行需要提升新商品的开发意愿与能力

2008年07月30日 15:19:00  来源:
字号:    

  台湾《工商时报》今天发表小社论说,台湾投资市场一片愁云惨雾,是危机还是转机?愿意往好处想的业者,要体认根本的问题:就算外商银行的招牌被打上问号、产品不再是获利保证,台湾的银行,有没有取而代之的能力?
   
  从次贷亏损开始,传出商品跌价或遭逢损失,连动债商品乏人问津,损失的,不仅是投资人的荷包,外商银行在这一波动荡中,账面的亏损事小,投资人的不信任,才是难以弭补、前所未见的新灾难。

  这会是岛内银行的机会吗?小社论认为,彼此的“形象差距”拉近了,不代表岛内银行就能给人足够的信任感。部分业者充其量,只是没卖到地雷商品,做到了“避凶”,并没有能力,提供投资人“趋吉”选择;之所以避开风险,也非本身对风险掌控得宜,说不定运气成分更大些。

  摆在眼前抢回客户、开发商机的大好机会,对多数的岛内银行来说,看得到吃不到,非常的煎熬,关键原因,小社论指出,在于缺乏开发商品的意愿与能力。开发商品要有长期决心,也要愿意砸钱。但岛内银行对损益表的重视远高于资产负债表,开发商品不如买商品转售,久而久之,丧失了研发的动力,像个领有招牌的中介商。

  拿ROA当做指标,还是在获利问题上打转,何妨在商品发展的投资上,也给业者一些压力,更能对症下药。

[责任编辑:张弛]

海峡时评
深度幕后
七日视点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