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中国时报》八日刊文题为“禁唱 邵族歌谣恐成绝响”报导指出,台湾作词家接受日月潭管理处邀约至伊达邵码头演唱时,曾找老一辈台湾少数民族邵族人采集古调碰钉子。对此,作词家表示,“邵族人禁止外族人重现古调,是自我封闭”。然而,事实真如此吗?
对此《中国时报》日前刊文分析,台湾邵族人禁止外族传唱古调,是一种自我封闭吗?事实上,除了歌谣、祭仪,禁忌所展现的文化意涵何尝不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呢?甚至是一种文化态度。对邵族人而言,“祖灵”是非常重要的信仰,他们对祖灵信仰的虔诚可从邵族每家户皆供奉“祖灵篮”的惯习窥之一二。因此,牵田与祖灵祭歌更是平常列为禁忌的古调,歌谣即是祖灵回家的依归,因此也唯有过年期间才可吟唱。
文化禁忌却非仅为邵族人的惯习与专利,台湾少数民族各族乃至世界各族群,依其各自的文化脉络也都有其禁忌。俗称“矮灵祭”的台湾赛夏族巴斯达隘祭典,带有忏悔、反省的意涵,非丰年祭的歌舞表演,参与祭典的族人或外人都必须绑芒草以避邪,而有孕在身的妇也需回避、不能参加祭典;在澳洲,“didgeridoo”是只有行过割礼的男人才可吹奏的乐器,曾有白人乐手忽视澳洲少数民族禁忌、任意吹奏,而在当地部落掀起波澜。
文章最后说,禁忌,本身就是文化的展现,它代表着整个族群的故事、历史与生活精神,正如汉人婚丧喜庆的种种民俗禁忌一样,也都代表着一个族群的文化内涵。原住民传统文化的保存虽势在必行,当局也应当正视,但许多学者、文化音乐工作者以汉人自以为的好心好意,甚至是以观光导向的观点、观光客的心态恣意忽略原住民背后的文化脉络,甚至将原住民文化的禁忌曲解为自我封閉,實在是誤會大了。
相关阅读:
邵族“祖灵篮”
邵族的传统宗教信仰和台湾的其它少数民族群一样,都是以祖灵信仰为主,不过邵族比较特殊的地方是把抽象的祖灵具体化为祖灵篮的崇拜。传统的邵族家庭里都会有一个象征祖灵存在的祖灵篮,篮子系以藤皮或竹篾编成,长宽各约30公分×20公分、高约20公分,附有4支短短的脚柱和2个固定的提耳。篮子里所装的是祖先穿过的衣物和珠炼,邵族人认为篮中衣物代表祖灵的存在,凡家中重大事情发生,都会请先生妈来家中,取下祖灵篮,放在家门口,慎重地祝祷报告,若不如此,万一得罪祖灵,或是引起祖灵疑猜,则家人将不再受祖灵庇佑,家中也可能会发生不测的事故。祖灵篮一般是挂在厅堂的墙面上,平常不得将篮子内的衣物随意翻搅扰动,祭典中被雨淋湿了也不可晾晒,只能任其自然阴干。兄弟成年分家,选在八月祭典时,准备新的篮子,请来先生妈祝祷祭告后,再将旧篮中祖先的衣物分出一部分置入新篮之中即为新户。
赛夏族巴斯达隘祭典(矮灵祭)
苗栗南庄乡东河村的赛夏族部落的传统祭典,是是以敌人亡灵为中心的传统祭典,赛夏族“矮灵祭”在赛夏族语里叫巴斯达隘也有人称为矮人祭、达隘祭及二年祭等等;于1999年12月10日在举行的赛夏族盛大祭典时,经多数长老提议将沿用已久的矮灵祭名称,正名为赛夏族名“巴斯达隘Pastaai”之称,所以举凡是台湾新竹五峰乡的北赛夏族人北祭,及苗栗南庄乡赛夏族人在向天湖举行的南祭活动,全都正式更名为赛夏族巴斯达隘祭典。
古时候的巴斯达隘祭典(矮灵祭)的祭仪活动,从请神、迎神、迎灵、娱灵、逐灵、到送灵等仪式,原来是六天五夜的通宵歌舞仪式,但因时代不同至今已更改为四天三夜,主要仪式分为迎灵仪式,又称招灵,赛夏语称为Kistomal;娱灵仪式赛夏语称为Paph nawa sak巴巴兹那互沙克;逐灵仪式赛夏语称为PaPaz nao or lar巴巴兹那噢额拉了;最后的仪式是送灵仪式赛夏语称为PaPaosa巴巴奥沙等仪式,赛夏族巴斯达隘祭典(矮灵祭)在彻夜的歌舞中,会唱许多的歌由及不停的跳舞,在低回的歌声及不同跳法的舞步中,诉着着赛夏族人与矮人之间的种种恩怨。
[责任编辑:高斯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