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统一,是中国人的愿望。九七以后,香港回归中国母体了,如此香港以内的七百万港人立即变成中国人。台湾不若香港,香港和中国母体只隔一道罗湖桥,是历史上的暂时分开,但一条台湾海峡,却长期把台湾和中国母体分隔了;因此中国的统一,便存在着一些局限与一个期限。究竟局限是什么?期限是何时呢?香港《大公报》今日刊登评论文章分析、探讨如下:
政策宽容 情势缓和
一九八一年九月三十日,国庆前夕,亦在辛亥革命七十周年来临以前,人大委员长叶剑英,向台湾提出九项原则,作为国共两党谈判,实行第三次合作的基础,并实现中国的和平统一。这无疑是“一国两制”的雏形,和日后的对港政策相若,只是多了一项更宽容的条文,就是台湾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中央对台政策一直是以台湾的大局为重,为台着想。也促使台海形势目前趋于缓和状态。
“台独”思想仍有散播力
文章说,叶剑英所提出的九条建议,台湾没有实时的反应,但几年以后,所草拟的“国统纲领”,便是一种响应。纲领以内,有所谓短线、中线与长线的步骤,短线是交往,中线是连系,长线才是统一,便是一种期限。统一以前,有相干关卡要跨过,便等于是一类局限。不久又有所谓汪辜会谈,因此国民党亦有相当的诚意,但二○○○年以后民进党上台,便连诚意亦欠奉了。
究竟在民进党的统治下,台湾有没有可能回归中国的母体呢?笔者较早前曾指出,民进党凭少于半数的支持率,居然能统治台湾,就全凭一种三十五效应,这百分之三十五支持民进党的人,其中只有百分之十五是极端“台独分子”,余下的百分之二十,又是并非强硬,而是有“台独”倾向的人,进而影响其它为数约有百分之三十的中性的人。就算是一小部分,亦足以取得边缘的胜利,因为这百分之三十五的投票率极高,因此无可否认,“台独”思想仍有其蔓延性、散播力。
在民进党的内部,虽然有分裂性,但对着外边,却有其强大的结合力,如是所谓陈水扁德性,才有所发挥。陈水扁除了无德无能以外,便是“反蒋介石”、“去中国化”。蒋介石可贵之处,是仍有一颗中国心,一种黄帝魂,去掉这条根以后,一切代表中国,甚至只象征中国的,便荡然无存了。“大中至正”牌匾所代表与象征的,是中国的传统思想,毁掉以后,便毁掉中国的传承了。
在统一大业上撒种子
民进党的票仓是台湾的南部,特别是南部的农民。他们本质上是善良的,他们主要的特征,是热爱自己的土地,亦不轻易离开自己的土地,很少出外旅游,到眉洲岛的马祖庙、东山岛的关帝庙朝拜是唯一的例外,绝少接触外界,因此自然很易被陈水扁的妖言所惑。基本上,台湾若和香港比较,是较少国际性与开放化。不过台湾的农业,已再没有土地作为扩展的空间,一般商人,亦需要走出台湾,去找寻商机。最佳发展的选择,莫过于对岸的福建省,同一语言、同一风俗以外,是同一来源,因此目前的海西发展路向,是绝对正确的。漳莆地区可以吸收台湾的农民,而厦门泉州,又可吸引台湾的商人。
两岸统一不可能无期限
文章最后说,在统一大业上,动武实在不是一个好策略,到时假若两败俱伤,胜利又何价?中国大陆和台湾,应该相互协商与配合。应当顺应绝大多数人的统一的愿望。要有清醒的头脑和理性的思考,不要被陈水扁的一己之私所蒙蔽。相信,两岸的统一并非无期限。(黄康显)
[责任编辑:高斯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