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核谈判的惊喜、启示与遗产

时间:2015-07-16 13:58   来源:国际在线

  在历经一年零九个月的艰苦谈判之后,伊朗核问题六国、欧盟和伊朗14日在维也纳达成伊核问题全面协议,使这场持续13年之久的国际争端最终得到了圆满的政治解决。伊核问题,从对峙僵持到走到谈判桌前,从武力威胁到和平化解,给人们带来惊喜,更带来思考与启示。

  把伊核全面协议称为历史性的,一点不为过。从2002年开始,伊核问题日趋激化,联合国、美国、欧盟相继对伊朗发出制裁令,伊核争端一度剑拔弩张。2013年鲁哈尼新政府上台,伊核谈判进入一个新时代。

  从2013年10月首次谈判在日内瓦启动,到今天维也纳达成全面协议,一年又九个月时间,一个又一个不眠夜,数百场谈判与争吵,终于化干戈为玉帛,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成功范例。

  “建设性”,是伊核谈判中的一个热词。它意味着同时兼顾自身利益和他方关切;意味着用理性表达取代情绪性指责;意味着将各自利益诉求掌控在合理范围之内,既懂得坚持也懂得妥协;意味着解决问题的真诚意愿;意味着敢于在关键时刻拿出勇气做出决断。

  正如伊朗外长扎里夫所说,伊核谈判不是“零和”游戏,而应该实现“共赢”。德国外长也强调,伊核谈判,达成是双赢,没有达成,则是两败,没有赢家。

  中国外长王毅认为,全面协议最重要的意义就是体现了多赢、共赢精神。伊核问题十分复杂,涉及各方切身利益甚至是核心利益。如果没有多赢、共赢精神,协议本身很难实现,达成了也难以持久。

  还有一个重要启示就是,伊核六国机制协同运作成功攻克伊核难题,为国际社会联手解决争端树立了典范。在整个谈判进程中,伊核六国充分表达,频繁沟通,积极协调,寻找各方利益的平衡点;欧盟更是充当了召集方和协调人的角色,从阿什顿到莫盖里尼,两位女性凭借其特有的魅力,以柔克刚,成为谈判场上的一道亮丽风景。

  中国作为伊核六国之一,发挥了自己独特的作用。2014年2月全面协议谈判伊始,中国副外长李保东就提出“新安全观”这一理念,其内涵就是互信、互利、平等、协作,寻求共赢。在谈判最后阶段各方僵持不下的情况下,中国外长王毅在维也纳面对各国媒体做出如下宣示:“中方今天来就是为了解决问题,我们带来了解决目前现存问题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思路。”14日,专程前去维也纳参加伊核谈判的王毅外长表示,下一步,伊核全面协议的落实仍有许多事情要做。中方将继续以负责任的态度,为此做出新的贡献。

  伊核全面协议的达成,给世界和伊朗留下珍贵的政治遗产。

  2013年,伊朗总统鲁哈尼在当选后的电视就职演说中,向伊朗人民做出承诺:“制裁将得到解决,经济繁荣一定能够实现。”“我想说,运转离心机固然重要,但同样重要的是,国家也需要运转,产业的轮子也需要运转。”

  伊核全面协议,无疑是扎里夫谈判团队带回去的一个大礼。伊核争端13年,伊朗与西方关系日趋紧张,社会和民众饱受西方制裁之苦。根据所达成的协议,联合国安理会、美国及欧盟对伊朗实施的大部分制裁措施将会被取消或暂停执行,涉及到能源、贸易、金融、技术等领域。解除制裁,将为伊朗营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为伊朗振兴经济改善民生提供可能,加上古波斯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等天然优势,伊朗必将重新走上复兴与发展之路。

  对于世界,伊核问题的和平解决也是一个好的典范。昨日的阿富汗、伊拉克,军事解决未果;今日的叙利亚、也门,停火困难谈判亦很遥远。在对峙与冲突的背景之下,伊核问题的成功政治解决,是当今国际政治格局中的一抹亮色,给其他国际争端的解决提供了经验,带来了希望。

  对中国来说,伊核全面协议也具有深远意义。

  目前,中国正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而伊朗自古又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国家之一,此次全面协议达成后,给中国与伊朗未来合作会带来哪些机遇?面对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的这一问题,王毅外长做出了如下解读:由于伊朗核问题的存在,包括一系列安理会协议的存在,中伊两国交往客观上受到了一些影响。随着全面协议能够顺利执行,包括对伊朗的一系列多边和双边制裁逐步解除,伊朗与国际社会各个国家的关系都会有一个新的发展,其中很重要的就是与中国的关系。从伊朗领导人到伊朗社会,对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设想都高度赞赏。希望伊朗核问题协议的执行,能够开辟中伊互利合作新前景,从而造福于两国人民,特别是造福于伊朗的老百姓。(刘素云、张婧昊)

编辑:李杰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