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习近平主席应约会见来华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日本首相安倍晋三。
从两人会见的画面看,这是一次没有“热度”的会见,与习近平同其他参会领导人热情、热烈的双边会见、会谈场面形成鲜明反差。这种会见气氛是中日关系现状的真实反映。过去两年多,日本政府在涉华历史、主权和军事安全政策三大问题上的错误言行,导致两国关系陷入冰点。用习近平的话说,“中日关系出现严重困难的是非曲直是清楚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出现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日本背离了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的原则和精神。
从中日关系大局来看,这是一次虽缺乏“热度”却很有“分量”的会见。说有“分量”,当然不是说这次会见后,中日关系就会雨过天晴了。说有“分量”,是因为这次会见给迷失方向的安倍政府指出了正确方向,为两国关系早日回到正常轨道提供了可能。中日关系现在处于一个关键路口。中日关系走向何方,能否稳定健康发展,事关两国根本利益,也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近几个月来,双方通过外交渠道就克服中日关系政治障碍进行了多轮磋商,并于日前就处理和改善中日关系达成四点原则共识,对外发表。此次会见,等于在两国最高政治层面对四点原则共识进行了确认。
中方对此次会见具体安排的把握很有分寸,强调这是一次“应约”的会见,对安倍展现出听其言,更要观其行的姿态。安倍自从第二次执政以来,多次表达希望会晤中国领导人、同中方进行对话的意愿,包括去年1月给习近平的亲笔信中表示,“愿从大局出发,推动日中战略互惠关系向前发展”;去年9月同习近平在出席圣彼得堡二十国集团峰会期间相遇简短交谈时,称“很希望在此见到习近平主席,我迫切希望改善日中关系”。安倍每一次这样的表示之后,言犹在耳,转身就出尔反尔,说一套,做一套,“两面性”十分突出,缺乏诚意。鉴于安倍的前科以及日本国内右倾化政治生态的基本面没有变化,对安倍及其政权保持警惕,是理所应当的。中方当然也希望通过仁至义尽的安排,给安倍政府一个回心转意、“洗心革面”的机会。
现在,安倍如愿以偿同习近平单独见了面。然后呢?
据日媒报道,安倍在会见后对日本官方媒体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认为这是日中两国返回到战略互惠关系原点、日中关系走向改善的第一步。”安倍过去已经多次谈到,应使中日两国回到战略互惠关系的原点。解铃还须系铃人。安倍政府能否切实按照四点原则共识的精神规范自己的言行,有三大问题可以作为试金石:其一,在钓鱼岛等东海问题上,停止挑衅,并着手与中方通过对话磋商防止局势恶化,建立危机管控机制,避免发生不测事态。其二,信守中日双边政治文件和“村山谈话”等历届政府作出的承诺,停止发表否认侵略历史的言论,不再参拜靖国神社。其三,继续走和平发展道路,放弃修改和平宪法的企图,采取审慎的军事安全政策。除此之外,其实中日之间存在很多共同利益,包括促进双边经贸合作,推动地区一体化,加强全球问题协调等,这些事情做多了,就可以给中日关系增添正能量,给地区乃至世界带来福音。负面的东西少做、不做,积极的事情多做,这一减一加,中日关系自然就会理顺了,走顺了。
现在大家关心的恐怕是,安倍离开北京以后,在对华关系上何去何从。如果日方遵守在北京达成的共识精神,中日关系就会不断改善,否则还会麻烦不断。(贾秀东 作者为本报特约评论员、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特聘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