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市场机制可有效消除城乡收入差距

时间:2014-02-28 09:14   来源: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2月27日电(记者 覃博雅)日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樊明教授和南京审计学院喻一文教授共同指导两校31名本科生合作完成的专著《收入分配行为与政策》出版,该书系在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和南京审计学院派出12支调查队分赴中国内地全部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针对居民收入取得的21425份城镇居民有效问卷和4868份农民有效问卷的基础上,对中国收入分配问题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在一些关于收入分配的重要理论和政策问题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

  其中,樊明教授采用郑州从2004年到2012年5个时间点居民的收入数据计算基尼系数,显示郑州工资收入的基尼系数呈明显下降趋势,由此认为,全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在近几年出现下降是可能的。

  该研究团队一致认为,中国的收入分配政策应适时调整,其基本方向应是以市场导向型收入分配政策为主,核心是建立统一高流动性生产要素市场。

  市场系控制基尼系数重要因素

  研究发现,资本主义社会个人或家庭的收入差距并不算太大,但财富分配非常不均匀。最典型的比如瑞典,是均富社会的一个样板,基尼系数常年徘徊在0.3左右,但其财富差距却很大,用财富分布计算的基尼系数高达0.8。为什么人们似乎更关注收入的基尼系数而“不太在乎”非财富的基尼系数?

  他们发现,由于西方的现代企业制度,财富要转变为收入才能用来消费,因此,人们对于基尼系数的注意力自然聚焦于收入方面。此外,通过市场竞争,可以确定哪些人可更有效率地管理社会财富,由此社会财富得以有效地使用,产生经济的高效率。这是西方国家可供分配的蛋糕能够做大的重要原因。

  从西方市场经济的经验中可获知,我国的市场经济尚不完善。

  市场流动性不高制约个人收入改善

  研究发现,在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市场是统一的,具有高流动性。因此,个人会选择最能体现其价值的区域、行业、职业就业。一旦出现因区域、行业、职业等因素造成的收入差距,个人就会通过岗位自主流动或再教育来提高其收入,因此整个社会最终能实现收入的“均等化”。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向重视追求共同富裕,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缺乏统一的高流动性要素市场,尤其是劳动市场未取得根本性的进展,个人通过流动来改善收入的难度加大。此外,城乡分隔的户籍制度的改革一直难以有效地推进,现行的土地制度严重限制了土地更有效的配置,从而使农民难以从土地及农业劳动获得更高的收益,城乡收入差异难以减小。

  市场是缩小收入差距基本之道

  研究发现,市场机制可有效消除城乡收入差距。农业机械化和现代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产生出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如果没有制度障碍限制农民进城就业,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可不断转移到城镇就业,推动城镇化进程。同时,留在农村的农民可以耕作更大规模的土地,形成规模农业,持续提高农业收入。最终,实现城镇工商业和农业从业者收入趋同。

  市场机制可使区域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的范围。譬如,低收入区域的人会趋向高收入区域转移,因此收入相对低的人群长期聚集在一个区域的可能性会降低,最终可有效限制区域收入差距的拉大。

  书中指出,党的第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市场要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样地,市场也是缩小收入差距基本的因应之道。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