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就位以来,新外交的开局工作进行得有声有色、气势如虹,为中国在新时期的和平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外部基础。必须引起重视,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的新外交开局是从深化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起步的,这不仅体现在中国新任最高领导人就职后选择俄罗斯作为首次出访第一站,更表现为此后双方认真落实《关于合作共赢、深化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的一系列实际行动。
过去几个月,中俄加强能源合作的显著成果、“和平使命—2013”联合军演的成功举行、就朝鲜半岛局势展开的协调、处理斯诺登事件过程中的默契,都表明两国战略协作伙伴水平在新时期取得了新发展,达到了新高度。但是,在加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鸿篇巨制中,仍时不时有一些偏执、傲慢、错误、扭曲的认识在中国国内以按捺不住的方式冒出来,不讲客观,不讲政治,不讲大局,使双方加强合作的努力受到不必要的干扰和分散。
这里重点说说两种最值得警觉的现象。一种是,有人喜欢拿俄罗斯作“反光镜”,以简单、绝对、片面的方式解读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转型,歪曲这个国家的主流民意,无视这个国家正在取得的方方面面成就,似懂非懂、一厢情愿地将俄罗斯定性为“经济上无关紧要的二三流国家”、“靠卖资源为生的国家”,以俄罗斯的“失败”和“衰落”反衬中国的正确和成功。
另一种是,有人喜欢把俄罗斯当“垃圾桶”,在理解、执行外交决策时不能准确贯彻中央意图,有意无意、断章取义地把中国大力发展对俄关系的全部意义都集中到牵制美国、调动美国上去。这实际上是把中美关系凌驾于中俄关系之上,或者把这个方向的工作狭隘对立起来,把俄罗斯当作与美国搞新型大国关系的“垫脚石”,严重矮化、收缩了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战略内涵和全球影响。
以上两种现象虽不是当前中俄关系中的最主要问题,但对中国外交全球布局的干扰、中俄战略互信的培育工作却构成掣肘,直接反映了某些人内心对俄罗斯的轻漫、对周边外交重要性的敷衍,实际上是大国沙文主义和极端实利主义的表现。非要拿俄罗斯走过的曲折转型路来印证中国选择的正确性,则实际上是理论不自信、道路不自信、制度不自信的表现。
经过苏联解体后几代领导层和社会各阶层的努力,从来就没有丧失过大国本质特征的俄罗斯正走在复兴道路上。尽管各有特点、各有取舍,但同中国一样,支撑、驱动俄罗斯复兴的既有对世界先进文明制度与生产方式的引进和借鉴,对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体系要素的参与和融入,也有对本国本民族优良传统和历史有益实践的检索和回归,其总的基调是改革、调整、进取,而不是保守、倒退、复古。中俄战略协作伙伴精神的首要内涵便是在各自发展道路上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学习、相互依靠。双方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正是基于两国在探索各自复兴的过程中所展现的不容否认和曲解的共鸣与共性。
中华民族的复兴和俄罗斯民族的复兴构成当今世界多极化进程的两大基本动力,为构建和平、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所缺一不可。对中国来说,俄罗斯是大国外交的重中之重,是不可或缺的战略伙伴、复兴伙伴,而绝不是当用则用、不用则贬的对象。任由国内一些人对俄口头重视、内心轻漫的思维习惯泛滥并通过一桩桩的事件具体反映出来,将给中俄战略互信基础和中国国际形象造成实质性的损害,给推进和深化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工作及与此相关的全局部署带来难以挽回的恶果。
由习近平主席和普京总统共同签署的2013年中俄联合声明第一条头两段就写明,双方将“把平等信任、相互支持、共同繁荣、世代友好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提升至新阶段,将此作为本国外交的优先方向”;“支持对方自主选择发展道路和社会政治制度的权利”。习主席3月访俄期间发表的“鞋子论”(“我们主张各国和各国人民共同享受尊严,鞋子合不合脚穿着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知道。”)掷地有声,言犹在耳。
正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参与到中俄关系运作当中去的人们应当认识到,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必须得到珍惜,在操作这一关系时口是心非、言不由衷、左顾右盼、心有旁骛不是一个负责任、可依靠、有前途的伙伴的应有表现,动辄就拿邻居伙伴来为国内政治的某种需要“洒血祭旗”则是一种顾此失彼的蹩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