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纽约时报》5月11日报道】题:中国社交媒体推动公民对地震做出反应(记者丹 莱文发自芦山)
上个月,在地震袭击四川芦山几分钟后,王小厂(音)就行动起来了。他登录中国最受欢迎的社交网站,召集人们与他一起救助幸存者。黄昏之前,他共接到了480个咨询电话。
在军人清理道路、修复电线之际,志愿者给受灾村庄送去食物、水和帐篷,安抚地震幸存者。
24岁的王先生是名退伍军人,前不久的一天,他站在救援小组的帐篷外说:“政府处理大问题,我们做政府做不了的工作。”他们的帐篷里凌乱地堆放着睡袋、手套、手机等物品。
普通民众对灾害的迅速反应表明,自2008年汶川地震以来涌现的志愿者和人道主义精神正在蓬勃发展。汶川地震中约9万人遇难和失踪,政府当时有些笨手笨脚的救灾努力受到了批评。
汶川地震后,政府磨炼了救灾技能。像政府一样,2008年出现的志愿者和民间组织也赢得了在灾区工作的珍贵技巧。与此同时,在2008年尚不存在、而目前已拥有5亿用户的新浪微博增强了他们相互合作的能力。
地震发生后,微博博主李承鹏称他的小组向政府救援物资尚未抵达的五星村运送了498顶帐篷、1250条棉被和100块防水布。之后他们又步行至其他村庄,分发水、食用油和帐篷。
李先生认为,灾难发生后,政府的救援工作非常重要,但普通百姓的行动也很关键。他在新浪微博中写道,不可能要求一个非政府组织去炸掉半座山修路,也不能要求军队整编制去询问一名中年女性是否需要卫生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