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学院走出去能否融进去

时间:2013-03-04 14:49   来源:解放日报

 

2月28日,布鲁塞尔孔子学院的一名学生正向老师发问。 本报记者 王钰深 摄

 

  本报布鲁塞尔 3月 2日电 (驻欧记者 王钰深)自9年前走出国门,不知不觉间,400多所孔子学院和500多所中小学孔子课堂已在108个国家和地区响起读书声。气功、熊猫、麻婆豆腐等拉近了外国民众与中国的距离,但包括汉语在内的中国文化能否真正融入他们?记者日前走进比利时首家也是欧洲第二家孔子学院——布鲁塞尔孔子学院,旁听一节课一探究竟。

  学生目的更偏实用

  “同学们,请翻到第三单元第二部分,复习一下字怎么写。”张国宪话音刚落,教室里响起窸窸窣窣的翻书声。张国宪是布鲁塞尔孔子学院的院长,同时也一直担任教职。课堂上清一色是女学生,三个退休老人和两个青年人。张国宪挨个查看,“她们是二年级学生,至少认识150个汉字。”

  2012至2013学年,学院招收的300多名学生从8岁到70岁不等,共开设了20多个语言班。记者去采访的当日下午,只开设一堂课,而晚上6点则有三个班。“主要是为了方便白领学生下班后学习。”

  张国宪介绍说,以前班上的学生大多只想了解中国文化,而且年龄结构也偏大,有点像“老年兴趣班”。现在,孔子学院的学生更多元、更年轻化,有许多中学生和大学生把汉语当做一种技能,留学或求职时更占优势;公司白领也是这里的常客,学习汉语便于跟中国客户开展经贸合作;学院还为一些去中国旅游的人开设短班,教授一些日常口语和基本礼仪。“学生目的更明确,也偏向实用性了。”

  喜欢学习中文的欧洲孩子也多了起来,学院开设了四个面向8至15岁儿童的启蒙班。跟国内许多孩子被迫补课不同,中文班上的孩子兴趣十足,学汉语的理由五花八门:有孩子特别喜欢中国美食,梦想成为中餐厨师;有个孩子的妈妈是老挝人、爸爸是法国人,但他却一心要学汉语,最大心愿是去看中国长城。

  世界学堂老师犯难

  今天上课的内容是情景对话,学生跟着老师逐字逐句地学。布鲁塞尔孔子学院授课时,每课基本会设置一个情景,让学生看幻灯片了解故事背景,同时听录音复述具体对话。但不同的孔子学院有各自的教学套路,“不能说谁的更好,但有点各自为战。”张国宪介绍说。

  据悉,目前各国孔子学院采用的汉语教材五花八门。有些学院借鉴国内汉语教材,有些采用国外学者编著的教材,也有靠老师自己备课准备教材的。“要推行统一的教材也不现实,大家都在摸索最有效的途径。”

  布鲁塞尔是欧盟总部,孔子学院可以算是世界学堂了,本学年的学生来自40多个国家。母语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中文时的难点各异,这对老师提出了挑战。“最开始我们还会研究法语学生和荷兰语学生有什么不同,但后来发现众口难调。”姜宁在学院任教多年,讲一口流利的法语。“现在我们会用中文加英语帮助学生入门,到高年级还是得用法语或者荷兰语。”

  文化推广尚需发力

  但中文学习并不能留住所有人。“我离开学校根本没有机会练习中文,除非是去中餐馆。”一位年轻女孩开玩笑道。姜宁说,见过很多学了不到一年就放弃的人,“中文毕竟是一种知识,我们也在努力提供其他了解中国文化的途径。”

  姜宁说的是太极拳、书法、水墨画等,这些文化课根据报名数决定是否开班,但频次不高,“最近我们还打算推广腰鼓秧歌。”

  尽管孔夫子声名在外,但孔子学院目前还远未走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思想那一步。“譬如中国的许多古文,国外汉学家觉得非常优美,但目前只有进修班里的个别中国通才能理解。”姜宁无奈地说,“一步步来吧。”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