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美媒:“转向亚洲”战略成美遮羞布
文章认为,美国的“转向亚洲”战略其实是声东击西,该举动是为了掩饰美国在中东和东南亚实施长达20年的灾难性接触之后展开的战略撤退。所谓转向亚洲,是华盛顿在试图撤往一个比日渐失控的中东更容易掌控的地区,并且在这里施展帝国的影响力
【美国外交政策聚焦研究计划网站2月19日文章】题:华盛顿激辩“转向亚洲”
两年来,奥巴马政府实施了总统称为“转向亚洲”的战略。按照该战略,美国正在重新调整其全球军队态势,转而把亚太地区作为华盛顿的核心前线。
转向战略引发分歧
“转向亚洲”战略的目的是遏制中国。罗伯特·罗斯等自由派人士对该政策提出了批评。罗斯是波士顿大学的政治学教授,也是中国问题专家。他在去年11-12月号的美国《外交》杂志上撰文,承认中国在南中国海的行动(包括宣称整个地区都是中国的领海)给人以挑衅的感觉。不过,他说,“转向亚洲”战略是基于“对中国领导层的根本误解”。
在罗斯看来,中国日益好斗言论的根源不是扩张主义意图,而是高速增长后的经济危机引发的不安全感。罗斯说,如果用军事封锁的方式来回击中国的言论,会增大爆发冲突的可能性,同时会在掌控叙利亚危机等冲突时丧失中国的合作。
美国新安全研究中心的肖恩·布里姆利和埃利·拉特纳在接下来一期的《外交》杂志上撰文反驳了罗斯的观点。布里姆利和拉特纳说,该战略的意图不是遏制中国,而是推动各国遵守国际规范和行为准则。他们写道:“华盛顿极力构建一种以规则和制度为支撑的地区秩序。例如,美国围绕南中国海争端展开的外交基于原则,谋求通过鼓励所有相关国家遵守国际法的方式来避免爆发冲突……这种手段似乎对某些国家有利,北京因为担心自身控制邻国的能力受到限制而反对多边合作———这些事实充分体现了中国的偏见,而不是美国的偏见。”
然而,布里姆利和拉特纳辩护的可信度很成问题,因为连他们自己都难以掩盖“转向亚洲”战略咄咄逼人的军国主义倾向。他们指出:“结束伊拉克战争和减少在阿富汗驻军可以解放更多的军事资源,以新部署、预先安置军事资产以及增设与老盟友和新伙伴开展训练及演习的新地点的形式调往亚太地区。”他们还说:“今后数年,在逐渐改变美军在该地区态势的同时,还应该壮大伙伴国武装部队、举行联合军演以及实施更积极的军事外交。”
掩饰美国战略撤退
真相是,如同在中东和拉美一样,小布什政府对亚洲的态度较具连贯性,奥巴马政府则比较多变。有人可能会说,奥巴马政府转向亚洲是恢复了小布什青睐的亚太战略。
不过,转向亚洲不是简单地恢复小布什2001年的政策。它意味着放弃美国统治阶层中新保守派在小布什执政时期尝试取得的全球军事支配地位。它其实是声东击西,该举动是为了掩饰美国在中东和东南亚实施长达20年的灾难性接触之后展开的战略撤退。所谓转向亚洲,是华盛顿在试图撤往一个比日渐失控的中东更容易掌控的地区,并且在这里施展帝国的影响力。
不过,该举动面临两个问题。首先,中东有着极其丰富的石油资源,爆发了“阿拉伯之春”运动,还有以色列和伊朗这样的国家,所以华盛顿根本无法放手。其次,美国把军队调往亚洲,将会像罗斯所说的那样,引发与中国的军事竞争。中国正快速成为全世界最大经济体,鉴于该国领导人认为华盛顿在极力遏制中国崛起,所以其对策有可能导致上述竞争失控。
罗斯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的。然而,他对中国狂热爱国主义根源的分析有点幼稚。在他看来,由于经济危机导致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生活水平的能力不断减弱,所以中国领导层的好斗言论和在西太平洋的举动主要是为了操控民族主义情绪以维护自身的正当性。相反,中国声称拥有对日本控制的尖阁诸岛(即我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本报注)乃至整个南中国海的主权。这体现了一个对自然资源(包括石油)丰富的地区主张主权的大国的冷静考量。这种考量将有助于它成为地区霸权。
美早该从亚洲撤军
尽管中国面临许多经济和政治挑战,但我们不能说其外交政策举措是掩盖经济和政治弱点的佯攻行为。常驻上海的政治学家李世默也在今年1-2月号的《外交》杂志上撰文。他说,去年11月份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班子换届表明,“这个自信的新兴超级大国的领导层更替是平稳、周密且有序的”。同样的说法也适用于中国在亚太地区展示力量的行为。
这是否意味着美国越发有理由以“平衡者”的身份亮相?如此一来将更有可能使地区冲突加剧。亚洲和欧洲一样,随着政治角逐和军备竞赛失控并破坏地区势力均衡,各国往往会陷入冲突。中国和其邻国有着实实在在的领土争端。如果美国卷入其中,而且看起来是在帮助中国的敌人,那么就会导致争端加剧。
华盛顿早该从亚洲撤军。美国驻军不仅不能使中国和邻国实现关系正常化,反而长期阻碍了它们建立成熟的冷战后关系。如果独立应对局面,中国的邻国将被迫合作,以设法应对中国构成的挑战。我们切勿忘记,中国的外交政策是西方干涉的产物,该地区的其他国家也有着相似的历史。我们绝对不能低估中国及其邻国的能力,它们能携手打造地区新秩序,比美国军事霸权下的现有机制更有效地促进和平、和谐以及尊重主权。(作者外交政策聚焦研究计划专栏作家、菲律宾众议员瓦尔登·贝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