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第三次办奥运了,不过上一次1948年已经是60多年开外,对绝大多数英国人来说,本土办奥运也是新鲜事儿。
1948年伦敦奥运其实也有国人参与,一共多少呢?田径4人、游泳1人、自行车1人、足球18人、篮球10人,无一例外在预赛被淘汰。曾几何时,重在参与不是自谦的口号,而是无奈的现实,能够参与,已经是壮举。
据说当年英国《镜报》刊载了一幅漫画,一个身材瘦小的中国运动员手持五环旗,五环被画成鸭蛋状。
一甲子之后的伦敦奥运,已是另外一番景象。谈到中国,人们会想起北京奥运,争论金牌能否蝉联第一,甚至议论举国体制的利与弊。中国是话题,是焦点,更是赛场内外无法忽视的重要元素。
赛场内,中国军团势头正盛。
621人的庞大代表团中,有396名运动员参与23个大项、212个小项的角逐。最终金牌榜、奖牌榜第几也许还有悬念,不过对越来越自信的国人来说,第几真的很重要吗?至少有一点是肯定的,现在我们再讲“重在参与”,没几个对手会当真。
赛场外,“中国元素”同样吸引眼球。
论大型交流活动,北京市在伦敦办了“北京文化周”,上海国际艺术节办了“英国创意周”。还有在伦敦东部最大剧场哈克尼帝国剧院举办的 “伦敦奥运中国文化周”,全面展示上届东道主的文化魅力。
论“中国制造”,奥运会开幕式烟花全部产自中国,其中大多来自湖南浏阳;吉祥物、毛巾、饰品、钥匙圈等奥运会特许纪念品65%是中国造;奥运会部分徽章由一名80后中国小伙操刀设计、北京企业出品;帽子、手摇旗、手推喇叭等助威利器,大多来自小商品王国浙江义乌;东道主英国的入场服和伦敦奥组委官员、裁判的1万多套西服产自山东;美国代表团运动衣上的“李宁”标识赫然可见;伊利的广告跟着红色双层巴士穿梭于伦敦的大街小巷。
论东道主的重视,英国驻华使领馆推出一系列签证便利措施,加快了办理速度。英国多位内阁要员在奥运开幕当天出席“中国商务日”,大谈英国机遇,呼吁中国企业家赴英投资兴业。
当年讽刺中国的《镜报》至今健在,如果当年的漫画家也有幸健在,不知今天会作何感想。
从1948年到2012年,伦敦还是那个伦敦,奥运却已不再是当年的奥运。最后的金牌榜上,中国可以是第一,或许是第二,就是第三第四又何妨?我们已经无须用金牌证明自己。外国运动员穿着中国品牌的服装领奖,开幕式用中国的烟花添彩,德国、日本运动员用中文接受采访,以及所有看得见和看不见的“中国元素”,都和我们的运动员站上领奖台一样,诉说着中国的故事,中国人的故事。(陈研棋 国际问题观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