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记者问”中的希望与忧思

时间:2013-03-19 12:35   来源:钱江晚报

  收看、阅读李克强当选国务院总理后的“答记者问”,感到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即李克强所言,与绝大多数国民所想,是高度契合的;但是,收看、阅读时的心情是复杂的,或者说是各种心情交织在一起:有时充满希望,有时不无感慨和沉重,思绪纷纭……

  李克强的“答记者问”,其内容可以分为三大部分:一、施政目标;二、对困难的估计;三、实现目标的决心。这三点之外,最让人思虑的是:如何落实?

  李克强所谈到的施政目标,有的属于宏观的,具有方向性、原则性的问题,比如社会公正、权力透明、反腐等;有的属于比较具体的工作目标,比如增加民生支出、削减财政经费,更具体的还有“约法三章”:任期内不得新建政府性楼堂馆所,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三公”费用只减不增。新任总理的承诺,道出了民众多年来的愿望,这是希望所在。李克强又说:“现在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这是对困难的估计。感慨也是在这里:困难,当然是越少越好,但是,我们又希望国家领导人对困难估计得足一些,多一些,这样才让人放心。这不是很矛盾吗?但是,没有办法,因为这是现实。

  似乎是要印证改革的难度,昨天有这样一则新闻:据媒体报道,3月15日,在重庆工商大学二届五次教职工代表大会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上,校领导不顾多数一线教师反对,试图强行通过明显有失公平的绩效工资实施方案,引起教师强烈不满。例如,按照该实施方案,该校正处级干部一年固定薪酬为97300元,而一个正教授薪酬为64400元,只与正科级63000元相当。而在大部分文教单位,正教授一般与正处级相当,而这还是改革开放以来提高知识分子待遇的结果——社会倒退,比社会进步更容易?

  李克强说:“再深的水我们也得趟,因为别无选择,它关乎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前途。这需要勇气、智慧、韧性。”这让人联想到,1998年,也是3月,朱镕基当选总理时说过一句同样意思的话:“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将勇往直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充分意识到困难的情况下产生的决定和决心更可信,这是令人放心的地方。甚至在财政支出问题上,朱镕基上任之初也这样说:“为什么不能实行科教兴国?因为政府太庞大,把财政都吃掉了,吃饭财政。”

  目标、困难、决心,有了这三样,还需要什么?需要行动。如何行动?“答记者问”的时间有限,李克强很难说得十分具体、十分全面,但是,一个关键问题,李克强想到了,也说到了:“使人民能够更为充分和有效地进行监督。”这句话,我们可以将它跟习近平在十八大之后所说的“把权力关进笼子”联系起来思考:“笼子”就是群众的监督。

  但是,这个问题,在实践上一直没有得到解决。问题在于,群众监督,必须依法进行,脱离法律轨道,会落入极端民粹的陷阱;但是,有关群众监督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操作性不强,群众监督,包括舆论监督、媒体监督,就无从实施。最近,各大媒体都在报道苹果电脑损害消费者利益时遇到的困难,就很说明问题。苹果的一些销售门店,可以拿“店规”做理由,很轻易地就抵制了拒绝了采访,抵制了媒体监督,也就是抵制了消费者的维权行为。商家面前,媒体如此弱势,何况面对有公权力的政府部门?媒体之弱,实则法律之“虚”;没有法律的支持,媒体只能徒唤奈何。所以,希望两会之后,立法部门能够立即行动起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让群众监督尽快落到实处;让被监督者即使不情愿也不得不就范。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