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的降雪造成110国道封闭,滞留在国道上的大货车司机收到了一份意外的惊喜,北京市大榆树镇为滞留在国道上的司机送去了热乎乎的盒饭,这两天他们已为镇域内滞留司机送了600份盒饭。据负责送饭的工作人员说,他们现在送饭最大的难度不在于天冷路滑,而是很多司机担心上当受骗,不敢轻易打开车门。(11月5日《北京青年报》)
一个社会,如果连“正能量”都不能被开门相迎,一定是某些环节出了问题。或许在司机看来,政府雪天送免费午餐的事儿太“反常”了,以往这种事情不仅没见过,并且很少听过;或许在司机看来,雪中送炭是奢望,雪上加霜才“正常”,不是有报道说村民扛着方便面20块钱一袋敲车叫卖吗?或许在司机看来,被路政、运政们拦住罚款才是常事儿,在与公权力的交往中,极少见到温暖的关心,更别说“免费的午餐”。我们无法判断不敢开车门的司机当时被什么念头所主导,但经验决定行为,他们的选择一定是社会各种因素合力的结果。
这其实是一种未被习惯的社会温情。任何社会都是有体温的,这种温情决定了人与人之间、公民与政府部门之间交往的防线与态度。只有在习惯于帮助别人、接受帮助的社会里,大家才会打开自己对于内心的包裹,才会降低过度的防范之心。 于当下而言,这对我们所有人来说还都是稀缺品:我们太习惯于用利益来理解问题;我们太习惯于用“多掏钱”这种所谓的市场手法来自我化解困境;我们太习惯于在电梯里绷紧着面孔、不和陌生人说话;我们太习惯于某些权力部门找我们的麻烦而不是雪中送饭……如果日常人与人之间是干涩的,又如何指望在冰天雪地里实现自我润滑?扪心自问,自己若是那冰天雪地里的司机,能否做到敞开心扉“积极配合”政府部门雪中送饭之举?
不要指责司机们的过度戒备,不要指责大榆树镇政府,也不要调侃这雪地里让人哭笑不得的尴尬一幕,这是社会信任不堪背负的沉重,每一个人都无法从雪中送饭遭遇“闭门羹”的尴尬中除却自己,五十步无权嘲笑一百步,多一点反求诸己吧。请勇敢地将反思之剑,指向我们的内心:日常里,雪中送炭之类的社会服务是否做得还太少;日常里,对于弱者的权利保护是否还远远不够?
毫无疑问,“镇政府送600份盒饭给暴雪被困司机”的消息是一则政府有作为的“正面报道”,但其背面附着的某种社会情绪,却不能仅仅当做笑谈一笑了之。小故事折射大命题,社会温情是社会和谐不可缺少的润滑剂,这个社会存在着太多的隔膜,唯有举众人之力冰释前嫌,才能呈现“雪中送炭”的温情故事,而不是“雪中送饭”遇“闭门羹”的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