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复“烟花劫”,须跳出习惯性懈怠

时间:2012-10-15 13:27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每一次意外,都是一次经验的累加,负面的、引以为戒的“前车之鉴”,同样在提供着,一种行为规范的参照

  作为杭州西湖国际博览会开幕式的重头戏,每年的西湖烟花大会都会吸引大量的市民和游客争相观看。13日晚,烟花大会如期开幕,但就在现场观众欣赏五彩斑斓的烟花时,意外突然发生。晚上20点02分,在烟花大会运河文化广场分会场,两发烟花突然落至部分观众观赏区,造成近百名观众受伤。当地官员称,目前需要留院观察约4-5人,主要是耳朵灼伤,其他的主要是皮肤灼伤和衣服破损。(10月14日《京华时报》)

  烟花成“劫”,这一次璀璨绚烂,代价昂贵。数人灼伤、数百人波及,在冰冷的统计之外,是更多人的惊心、愤懑与后怕。作为一种“高效”的群居模式,城市本就人口密度居高;加之大型活动,所吸引的集聚人潮,烟花大会上的人山人海,即便无法亲见也可以想见。有此背景陈述,公众就能感受那份恐惧:“如子弹般”射来的烟花,在人群里乱窜,无助的个体,几乎难以阻挡、无路逃避……唯一值得庆幸的或是,事故的后果,似乎还“不算太严重”。

  当然,所谓“不严重”,乃是基于整体的视角。具体到个人,例如那位“二级烧伤”的受害者,此次飞来横祸的伤害,简直如梦魇般痛苦。事实上,但凡“事故”,便无绝对的后果轻重之分,即便杭州烟花大会之痛“可控”,也无碍于在各个层面展开最为彻底的反思。每一次意外,都是一次经验的累加,负面的、引以为戒的“前车之鉴”,同样在提供着,一种行为规范的参照。

  还原悲剧,为之溯因,实在有太多“模板”。比如,相关机制存在纰漏:有媒体指责,“组织方欠缺应急预案,救治缓慢、安抚不利”;也有论者责难,“职能部门对燃放安全监管不严”,凡此种种;与此同时,另一种常见的声音是,有关机构未能遵从民意:中新网的一篇报道就提到,民间呼吁停办烟花大会的声音已有很多年。

  在事出之后,指责往往廉价和泛滥。在某些人看来,“烟花大会纯属面子工程”;另一些人也宣称,“它一直存在交通、环保、安全等方面的隐患”。但问题在于,在之前的年份里,烟花大会确乎给杭州带来了可观的虚名与实利。那些简单否定、一停了事的主张,一方面“有敷衍了事”之嫌疑,另一方面也未免成本太高。

  停办,当然是最方便的应对术,但同时也抛弃了一揽子的记忆和利益;与之相比,更温和的期待则是,“完善管理、优化细节”,力保烟花大会不再出事。其实,超越那些老调重弹的批评路数,以及司空见惯的纠偏、整治策略,烟花大会有别于多数事故的特质是:它的昨天,有一系列的荣耀,关于它的“传统”早已形成。在此情境下,面对爆炸事故,官方、民众,如何处置“烟花大会”的未来,显然需要更多权衡。

  “每年烟花大会,都是西湖国际博览会开幕式的重头戏”,此类习俗或曰传统的惯性,有时强势却有害。因为,在“必须要办,必须精彩”的坚定目标前,其他的考量(例如安全)往往被排至靠后的位置。在既有的成功经验、良好反响面前,组织者往往会失去“当初般”的谨慎和热情。在陈式化、慵懒的操作中,悲剧的种子植下继而萌发。

  包含烟花大会在内,一切传统都值得我们尊重。正如事发之后,轻言“停办”难言明智;在事发之前,懈怠于传统的惯性之内,更是沉重的不敬。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