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关 “楼”的新闻特别多:即将竣工的苏州新地标“东方之门”,被网友恶搞说外形像“低腰秋裤”;只有200多名工作人员的河南信阳明港镇政府,投资数千万元修建了一栋8000多平方米的办公楼;长沙市望城区要造838米的“天空城市”,近日已提交环评。
从南到北几幢楼,看似没啥关系。但细究起来,在审美情趣上倒有些异曲同工之处。比如,“东方之门”外形奇特背后,是“最高门形建筑”、“最高过街天河”等七个“中国之最”;838米的“天空城市”,瞄上的干脆是 “世界第一高”,比迪拜塔还要高出50层;至于明港镇的办公楼,人均建筑面积和每平方综合造价甚至超过了国家规定的省部级党政机关的标准,不知道当地政府是不是有心要打造“第一镇政府大楼”?
以大为美,以高为尊,这样的审美喜好,据称可以追溯到一百多年前。当年游历美国的李鸿章在接受《纽约时报》记者采访时,充分表现了一位来自古老东方的高级官员在初见摩天大楼时所感受到的冲击和震撼。根据当时的报道,在回答“你最喜欢美国的什么”时,李鸿章作答道:“我对我在美国见到的一切都很喜欢,最使我感到惊讶的是20层或更高一些的摩天大楼。”当然,对大型建筑物的喜爱,不只是中国人,上世纪70年代,“汽车大王”亨利·福特曾雄心勃勃地打算在底特律河畔打造规模宏大的“复兴中心”——其中包括当时 “世界上最高的旅馆”。摩天大楼一词,说到底还是舶来品呢。
这种情结,从人性说有其深刻的动因,某种程度上也算是人之常情。尤其在咱们这里,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努力奋斗,中国社会从积贫积弱走向繁荣富强,大家对于摆脱落后身份、改变城镇面貌都有着无比迫切的愿望,而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无疑是现代都市最直观的表现,造得有特色,更不失为一座城市的标志。
但是一件好事,也要讲个度。据报道,在2011年之前封顶的全球十大高楼中,中国已经占据六席。除了世界第一高楼在阿联酋迪拜之外,世界第三、第四、第六、第八、第九、第十高楼都在中国。即便这样,中国的好些个地方,还在进行建 “第一高楼”的竞赛——今年2月武汉刚称将建606米中国第一高楼,话音未落,就被长沙的计划超过了。所谓“第一”,往往只领风骚一两年。这种普遍的心态之下,倒也不难理解,为何一个镇政府要花几千万元造豪华办公楼了,除了追求奢侈舒适外,“搞气派”、“摆场面”,恐怕也是很大的原因吧?
也有人面对网友的各种批评或调侃说了,像秋裤也好,争“第一”也罢,这是建筑美学,不专业就不要乱议论。但一幢耗费巨资的高楼,是不是要考量民众的意见?是不是要经过科学的论证,以及考量平衡好对地质及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尤其是那些动用公帑建造的政府大楼,百姓就更加有监督和批评的权利了。
其实,相比“中国第一门”或“世界第一高”,普通公众更在乎的,还是自己所处的城市规划合不合理,基础设施够不够完善,生活是不是方便舒适。这才是一座城市真正的荣耀。
[责任编辑:张洁]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