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上午,江苏省南通市人民政府新闻发言人授权发布:南通市人民政府决定,永久取消有关王子制纸排海工程项目。当地民众抗议以维护环境的“启东事件”以如此方式落幕,有媒体评论称,“这是一场理性的双赢”。(《钱江晚报》7月29日)
理性克制、反应迅速、尊重民意……就事论事,“启东事件”确实是“理性与双赢”,但从更宽广的视域来审视,民众以如此方式“参与”到重大项目的走向中来,这显然有值得省思处。正如有媒体人在微博中梳理出来的逻辑:从什邡到启东,某些地方政府给社会的印象是,他们在背着公众做违反公共利益的决定,只要出现大规模抗议,就会立刻改变之前的决定,“这样的政府形象如果从点连成片,对社会稳定将是灾难性的。”
有结果的维权,当然要比没有结果的维权要好,但这种“双赢”,常常走了一通弯路,各方都支付了不小的代价。民众的意见最后得到尊重,但如果总是以把事情弄大、弄出社会影响,作为增重的砝码,就会成为一场很高风险的游戏,而这种风险,本是很不必要的。自厦门PX事件、大连PX事件以来,既然我们的社会对于环境污染已经有一种非常紧张的情绪,为什么在涉及环境污染的重大项目决策之前,不能通过公开征求意见等方式,释放民众的参与热情,反而总要捂着盖着,让民众什么也不知道,让矛盾封到箱子里膨胀、发酵,让负面情绪不停做大,直到迅捷激发,产生破坏性力量,才不得不在民众大范围的反对面前,低下高傲的头颅,俯下身来听听民怨、让让步?
一次次事件,让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参与”的价值。为什么直路放在那里,有些人总不愿意主动去走,非要走这种被动的弯路?或许从骨子里,有些地方官员还有一种“愚民思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觉得老百姓只要跟着走就行了,至于怎么决策、怎么发展经济,你不必知道,总觉得可以完全代替民众关门决策、拍脑袋决策;而与其对应的考核,常常只以GDP为关键标准,发展方式、民主水平等并没有充分吸纳进来,于是便可以不惜代价地以污染换GDP,似乎只要经济上去了,什么都能上去。
今时今日,民众对环境污染的敏感非常强烈,对监督权力运行的欲望也非常强烈,这时还秉持上面这些陈腐思维,肯定要栽跟头。矛盾与冲突,一定要敞开来暴露在前头,而最好的路径,就是通过各种手段,吸纳群众的参与,参与决策、参与监督,只要参与进来了,纵然有摩擦也不会酿成碰撞,纵然有矛盾也不会酿成火药桶。一个开放参与的权力图谱,或许会慢一些、复杂一些,但一定会稳一些、安全一些。
所以,民主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还要成为一种决策习惯。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阐释过,参与不仅仅是一套民主制度安排中的保护性附属物,它也对参与者产生一种心理效应,当民众可以频繁地参与到民主决策中时,表达与诉求就会进入完全理性的通道,大家聚起来、火爆起来才能被重视的局面就会改观,各个方面都能理性、温和、以有尊严的方式解决问题,就会积聚更多的良性可能。
对自我生产环境的关切,是一种本能,这也就意味着“参与”,是一种无法阻挡的社会诉求,排斥阻挡、遮掩欺瞒无疑是在自造舆情的堰塞湖;有序吸纳、温和疏导,才能实现更富意义的社会多赢。要么温和参与,要么就会激烈参与,温和参与,释放的是正能量,激烈参与,释放的是负能量。这几年,中央一再强调要民主决策,对于那些总是不能理解其深邃内涵、总做表面文章的个别地方官员来说,实在需要多一些“不换脑筋就换人”。(毕诗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