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民众理性转化为政府善治,关键要有健全可靠的制度路径来作保障。这是因为,制度更具有确定性、根本性,能够保障政府部门积极吸纳民众理性,将其内化为自我公共服务精神使之成为一种常态、一种责任
7月20日以来,四川盆地至华北地区出现强降雨过程。截至24日14时,已造成全国111人死亡,47人失踪。从昨日凌晨3点至下午6点,四川泸州主城区内的出租车免费接送受灾群众;京港澳高速路上,工人们救人后拒绝收“救命钱”;在北京,据报道有共计10万多居民参加了抢险活动,12000多人通宵达旦地协助有关部门疏通了100万立方米的积水(7月24日综合《华西都市报》等媒体)。
灾情之中见真情,真情之中熠熠闪光的是民众理性。许许多多平凡百姓,在危急关头自觉承担起了自己的公民责任,向社会和他人伸出了爱的援手。他们的举动充分说明,在当下中国,越来越多的民众已经具有较为成熟的公共责任感和现代公民理性,并且已经具有一定的参与能力、实践能力。
当前,应该积极探索将这种民众理性转化为政府善治的制度路径。
应该说,在灾情面前,各级政府部门做了大量工作,有些表现可圈可点。但毋庸讳言,一些城市逢雨即涝,一些灾害被意外放大,确实暴露了公共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比如,在城市建设中重表面轻基础、规划不够科学,在组织救灾中信息透明度仍待加强,防灾意识和能力较弱等等。
弥补这些不足,需要政府部门反思和改进的自觉,更离不开民众理性的参与。因为,一方面,只有让人民监督政府,政府才不会懈怠,才不会缺乏反思和改进的意愿;另一方面,民众在灾情面前表现出的爱心、坚强、责任感等公共理性,本身正是政府部门面对的最为宝贵的资源,把这种理性转化为政府部门的施政操守,自然就能进一步提升政府部门的服务精神和服务效率,提高政府公共服务品质,促进政府善治。
把民众理性转化为政府善治,关键要有健全可靠的制度路径来作保障。这是因为,制度更具有确定性、根本性,能够保障政府部门积极吸纳民众理性,将其内化为自我公共服务精神使之成为一种常态、一种责任。比如,应该积极健全公民的公共诉求制度,让民众对公共事务的爱心关注、负责表达能够畅通表达,为政府部门所借鉴集纳;健全公民的公共监督制度,让民众对公共事务有更多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使政府部门决策能够更多地反映民意、符合民众权益;健全公民的公共选择制度,让民众对某些重大公共事务具有选择权,及时淘汰或者鞭策那些不称职的公共管理者,促使政府部门更加尽职尽责等等。
通过健全这些制度,能使民众的爱心、坚强、责任感等公共理性在平时就得到体现和重视,使其不断转化为政府部门提高自我服务品质的能量,而非总是“患难之中见真情”,只有在灾难面前才引起重视、发挥作用。
政府部门更多吸收转化民众的公共理性,就能更加做到以人为本,平时就充分关注民众权益、更加注重从保护民众安全等权益角度去考虑问题、制定政策,自然也就能够做到更加重视防灾问题,重视抓好那些看不见的城市基础建设等,有效防止因为公共服务准备不足而放大自然灾害。同时,这也有利于提升政府公信和效能,使得在灾害突如其来时,政府与民众能够实现更加良好的互动与协同,尽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保障民众权益。(龙希辅)